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也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在此背景下,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为线索,从内涵、赋能和实现维度,分析农业生产力要素的形态重构,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进行理论阐释,总结农业新质生产力在人才、工具和对象3个方面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机制,并探索其实现策略。现阶段以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要加强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机制和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提出“新质生产力”,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3]。这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首次提出,说明新质生产力不仅引领前沿产业蓬勃发展,还深度融入传统农业农村转型之中。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将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核心驱动力,为新时代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体现,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发展阶段从“新”和“质”两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延伸,具体表现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科技要素含量更高和自然导向更鲜明。首先,第一层延伸是农业新质生产力“新”在科技要素含量更高,其重要标志就是颠覆性科技创新,将生物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和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融入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生产力的新技术、高质量变革。其次,第二层延伸是农业新质生产力“质”的导向更加鲜明,主要表现为使农业生产摒弃了传统粗放型资源消耗驱动的物质变换,代之以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秉承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资源利用与生产力发展相融合的原则,进一步凸显绿色循环发展的核心理念,旨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融,构建生态友好型的生产力发展目标。
目前学界认为农业新质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是部分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4],“新”表现为技术应用新、产业业态新、发展模式新、价值创造新,“质”表现为生产力的质态新和质效新[5]。农业高质量是农业发展量变到质变的必经阶段[6],包括农产品生产质量高、产业效益高,高效完备的生产经营体系以及高品质的国际竞争力[7]。关于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认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在数字技术[8]、生产能力、分配共享[9]和品牌建设等方面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10]。
目前,学界对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成果较丰富,而对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偏向于理论探讨。本研究在既往研究基础上,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为线索,厘清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在分析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讨其发展路径。
二、农业新质生产力三要素的形态重构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理论在农业领域的深化实践,是农业科技突破、生产要素创新配置及产业生态升级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它融合高素质劳动者、高效能劳动资料、宽领域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依托智能、信息技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环境生态友好,为农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一)新型劳动者主体性发挥构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结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11]。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12],但马克思认为劳动者的劳动创造在社会财富创造中发挥核心作用,不该使其主体性被压抑。我国现阶段农业以小农户经营为主,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一批现代农民,即掌握先进农业科技与创新思维的新型劳动者,他们积极转变传统农业观念,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学习掌握新型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使用新设备,寻求与合作社、企业等多元主体建立合作关系,逐渐从一方小天地走向大市场,正在成为农业高质量生产的核心驱动力。
(二)新型劳动资料技术性优化构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支撑结构
马克思认为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准是“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13],其中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集中体现。农业新质生产力正在推动农业生产工具进入智能时代,在农业生产中,精准播种机、无人驾驶联合收割机和无人机的使用,可以实现从种到收的无人化操作;在农业加工和管理中,果蔬清洗机、烘干机、包装机等设备和智能灌溉排水、物联网监控系统等新型农业管理场景可以大幅提高效率。这些新型劳动资料与新型劳动者形成紧密互动,共同推动农业生产向更加精准、高效、绿色的方向迈进,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
(三)新型劳动对象领域性更新构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拓展结构
传统产业的转型、新兴产业链的建构,以及数据作为新兴生产要素的崛起,共同塑造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范式。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新型劳动对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自然劳动对象,而是向数字化农产品、智能化农业设备等新兴领域拓展。加之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兴起,民宿餐饮、观光体验农业等第三产业的休闲农业消费拓展了农业的边界。这些新型劳动对象不仅丰富了农业生产的内涵与外延,更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与升级,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此外,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要素更新对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产生影响,对于构建与之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提出了新要求。第一,生产关系维度,需要更加紧密的要素协同和更高水平的劳动者素质,更加关注环境保护、资源共享和社会责任[14]。第二,交换关系维度,农业市场一体化成为显著趋势[15],新型交换关系要做好网络工具的规范和城乡要素流动渠道的畅通,营造清朗透明协同环境,在“平台经济”[16]中维护好各方利益。第三,分配关系维度,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求新型分配关系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技术要素分配机制,同时也要关注数字劳动背景下农民的分配正义问题[17],确保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财富增长能够惠及广大农民。第四,消费关系维度,新型消费关系中要引导数字经济下生产升级,发挥数字金融优势刺激消费转型[18],推进农产品溯源平台建设,拓宽“农业+”产业跨界合作渠道,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的核心命题,其内涵要求突破传统粗放模式,在人才支撑、绿色科技赋能、产业结构升级三个维度形成系统性变革,因此要求农业新质生产力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3个方面进行发展,通过要素重构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生态效益、经济价值协同提升,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
从劳动者维度看,农业高质量发展亟须建立专业化、复合型人才供给体系。《“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强调要培育500万名高素质农民,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发展掌握智慧农机、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的科技型人才,塑造懂市场运营、品牌管理的现代农业经营者。从劳动资料维度看,《“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指出,到2035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基本建立,农业绿色科技的运用成为必然趋势,将绿色、高效、可持续确立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追求与内在逻辑。从劳动对象维度看,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产业融合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
第一,人才赋能:催生新型农业人才,增强农业发展智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19]。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应用过程中,人才赋能作为核心推动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新型农业人才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业技术等基础学科和新型科技的融合,在此背景下孵化培养出一批领悟政策、熟悉农业、掌握技术、洞悉市场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另一方面,农业新质生产力也重塑了农民的价值观和生产生活方式[20],培育新型劳动者。新质生产力通过推进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和生产工具的普及,使农民可以通过手机网络获取各种农业、生活资讯,使用电子购物、医疗和教育等功能,与数字时代建立更为紧密的连接。同时,农业新质生产力倒逼新型农民掌握农业大数据解析、智能装备运维、精准环境调控等技术能力,培养覆盖生产监测、质量追溯、灾害预警的数字化管理思维;促进新型农民重建市场认知逻辑,具备需求导向型生产规划能力,适应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组织形态,在土地托管、订单种植等合作框架下,培育股权分配协商、风险共担机制设计、集体决策参与等组织能力。
第二,工具赋能: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农业生产绿色转型。农业新质生产力可以应用于农业
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助推农业绿色转型。首先,在产前环节,通过引进先进种业科技和生物技术,可以将传统的种子、化肥和农药等投入品,转型为更高效、更环保、更绿色的新质劳动资料[21],改变各类生产要素产出弹性,在保证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同时保护环境。其次,在产中环节,在农业种植中运用工厂化育苗集成技术、简约化高效栽培技术,调控施肥技术等[22],可以提高农业绿色生产率。此外,通过在播种、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使用智能化的装备,既能有效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水、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依赖,还能减少化肥、农药、能源的使用等对环境的消极影响,进而支撑整个农业的产出增长和绿色发展。最后,在产后环节,农业新质生产力可以赋能生产要素推动实现白色污染治理、畜禽粪便和秸秆资源化利用,有效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矿山生态修复率、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和耕地质量[23],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高效、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第三,对象赋能:提高数字服务水平,助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首先,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应用过程中,结合精准的市场数据分析和前瞻性的经营风险评估,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引领农业全产业链向智慧化、绿色化转型的纵深发展,构建韧性十足、高效协同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其次,发挥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数字协同功能,一是构建信息化农业产业监管平台,广泛汇集并深度挖掘农业产业的多元化经营数据,运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实现精准洞察,从生产源头到终端市场的每一个环节均融入智慧预警与智能管理的先进理念,显著提升农业产业的整体运营效率与竞争力,逐步构建起一个智慧互联、资源共享、生态共生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生态,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建设农产品追溯平台,依托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透明化管理,特别是对农业生产关键要素如肥料施用、农药喷洒等环节的动态追踪与精准记录,显著提升对潜在经营风险与生态风险的识别与响应能力。
四、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优化。
当前,农业正步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亟须通过一系列举措激发内在活力,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坚实人才、科技和产业基础,更好发挥其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见图1)。
图 1 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
(一)加强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厚植农业发展人力基础
新型农业人才是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素,在农业生产、农村管理和农民权益保障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提高村“两委”干部的工作水平和治理能力,坚持“焕新引新”,加大农村地区财政投入力度,弥合城乡差距,实现人才“引得来、留得下”。二是完善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现实需要,积极探索高校交叉学科设置,培养学生精湛的专业技术、较强的实践能力、甘于奉献的品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融入信息手段,将国家科技需求融入教育培养体系,培养符合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三是提高农民数字素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合作,积极开展农民数字技术培训活动,正确引导农民接受、善用网络技术。同时加大新型农业主体培育力度,提高其对小农户的引领带动作用,改变农民要么“跳农门”进城[24]、要么留在农村靠天吃饭的传统思路,开拓依托专业技能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道路。
(二)创新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机制,保障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是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一是完善关键核心颠覆性农业技术攻关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协调高校、研究所、企业等力量,针
对生物育种技术、智慧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设备进行研发,解决创新资源分散、零碎、重复和低效配置的问题。二是优化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机制。创新自上而下、多方协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机制,明确各级农技推广机构职能,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形成多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同时,深化与金融等关键领域的协同联动,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转化进程,有效激发乡村创造潜能与活力。三是打造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通过现场示范、教学培训、咨询服务等方式,展示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引导农民采用新技术、新品种,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三)深化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是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新质生产力以数字化治理方式提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治理现代化、以“数实融合”培育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把就业机会和增值收益留给农民。一是要优化乡村产业布局,依托乡村特有的优质资源,打造源头、支点在乡村的多元特色产业体系。着力拓展乡村二三产业,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拓展产业功能,使产业收益更多留在乡村。二是加速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现代化转型,明确界定农村集体产权,确保集体资产稳健增长,助力农民收入持续提升;同时激活并充分利用农村各类资源,探索多样化运营模式,如资源租赁、资产入股、物业经营、中介服务等,以此拓宽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并增强其服务与支持农村发展的能力。三是建立健全数字技术融入农业产业的促进机制。将大数据、AI、物联网融入农业生产,实现全程数字化监管与动态追踪,便于实时分析、监控生产要素,实现质量追溯。
五、结语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通过加强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农业科技研发和深化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人才短缺、技术转化不足和传统产业机制阻碍等问题。要发挥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赋能作用,也需要关注其体制机制保障问题,按照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机制,完善联农带农机制,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方式,让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的高质量发展红利,切实惠及广大农民。同时,通过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管好用好农村资源资产以及创新投融资机制,推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科学发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乡村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J].奋斗,2024(11):4-8.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5-02-24(001).
[4]苏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基点、内涵阐释与着力重点[J].农村经济,2024(5):1-14.
[5]毛世平,张琛.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J].农业经济问题,2024(4):36-46.
[6]黄修杰,蔡勋,储霞玲,等.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4):124-133.
[7]钟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农业发展导向[J].中州学刊,2018(5):40-44.
[8]侯明利,郝新哲.数字技术如何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基于要素流动的中介效应与产业结构转型的调节效应[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0(6):21-28.
[9]王琴梅,杨军鸽.数字新质生产力与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2(6):61-72.
[10]侯冠宇,张震宇,董劭伟.新质生产力赋能东北农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现实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24(1):69-76.
[11]习近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J].求是,2024(7):4-13.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1.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2.
[14]李华晶,陈睿绮,张晶晶.农业新质生产力呼唤“数绿融合”的新型生产关系[J].清华管理评论,2024(9):90-96.
[15]唐岳曦,蔡湘杰.数智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的机理与检验: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5,46(2):114-122.
[16]周斌,高鑫.平台经济发展对农村电商创业的影响效应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4(19):115-118.
[17]谢章典.论维护数字劳动正义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人文杂志,2023(7):13-22.
[18]纪阳阳,王永静,吴家庆.乡村数字经济赋能农民消费:内在机理与实证检验[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4(6):38-47.
[1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58.
[20]杨琳.新质生产力、农业产业链现代化与农民收入增长[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11):125-130.
[21]高原,马九杰.农业新质生产力: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24(4):81-94.
[22]吴莉雯,余晶晶,王庆.我国绿色高效农业生产技术应用推广路径探讨[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3,35(2):68-71.
[23]赵敏娟,杜瑞瑞.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绿色转型: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4,45(5):723-732.
[24]赵群,王婧妍,冒荣.跳“农门”的大学生与城镇化:1990—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对城镇化直接影响系数初析[J].江苏高教,2021(3):27-32.
[责任编辑: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