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雄
(中国农业博物馆)
“邀勒春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上楼台。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
——唐李山甫《牡丹》
牡丹,被誉为花中之王。以其艳丽的色彩、高贵的姿态深受人们的喜爱。除了外表的雍容华贵,牡丹还拥有令人陶醉的芳香,成语“国色天香”就由李正封的《牡丹诗》“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引申而来。自然界中存在着众多如同牡丹一样,具有独特香气的植物,承载着传统文化美学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与人们的生活及健康息息相关,这种来自大自然的馈赠被称为芳香植物,在化工产业、园林景观、医疗康养、饮食佐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芳香植物是指具有香气可供提取芳香油的植物类群。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3 600多种芳香植物,而被有效开发的仅有400多种。我国芳香植物约占世界上已知芳香种类的28%,比较集中在菊科、樟科、姜科、松科、木兰科、芸香科、蔷薇科、唇形科和伞形科等植物中。芳香植物分类的划分依据有很多种,根据香味产生的部位,芳香植物可分为香花植物、香草植物、香果植物及香木植物。其中鲜花具有芳香气味的植物被称为香花植物,包括栀子、含笑、水仙、米兰、兰花、桂花、茉莉、玫瑰、丁香等;香草植物指全株或地上部分有芳香气味的草本类植物,像薄荷、迷迭香、薰衣草、紫苏、香芹等;香果植物即芒果、橙、橘、佛手、柠檬等具有芳香气味果实的植物;香木植物是树干木材能发出芳香气味的木本植物,如檀木、香樟、月桂、楠木等。芳香植物也可依据用途分为药用芳香植物、食用芳香植物以及工业用芳香植物。此外,还可依据植物类型、生态习性、地理分布及经济价值等对芳香植物进行分类。
图1弄花香满衣图清徐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芳香植物的香味主要成分是一些芳香族化合物烃、酮、醛和多种酯类化合物。不同芳香植物包含的芳香族化合物成分的差异,塑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香味。芳香成分的提取技术主要有水蒸气蒸馏法、溶剂提取法、顶空吸附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过柱吸附法、微波辐射诱导萃取等。然而,不同提取方法对同一芳香植物的芳香油成分也会有影响,例如运用水蒸气法提取的玫瑰精油香气成分更接近玫瑰花自然状态下的香气状况。在香气成分的鉴定中通常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根据峰面积进行归一化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以进行定量分析。芳香成分由数十种以上的有机化合物组成,其中包括烃类、醇类、醛类、酮类、酚类、醚类、酯类、酸类等,常见的芳香成分如表1所示。目前,随着鉴定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芳香植物香气成分的鉴定越来越趋向于简捷化,尤其是随着静态顶空采集法、动态顶空进样法等活体香气采集方法的革新,让香气成分的相关研究更加便捷精准。
芳香植物除了自身生物学的属性特征,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历经了历史的沉淀及文化的熏陶,芳香文化承载着多元化的精神追求。千古流颂的芳香诗词及典故、制香技艺的传承发展、芳香花语的由来及演变以及香水香氛与生活美学间的密切关系,都是人们运用芳香植物寄托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图1、图2)。
图2沉香木如意清故宫博物院藏
芳香文化已充分融入到了文学、艺术、生活美学及民俗节庆中。中国从古代已开始了对芳香植物的探索及实践应用。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及《山海经》等古籍中已记载了多种香木嘉卉。两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描述了数百种芳香植物的药用价值。到汉晋时期已出现有关薰香的使用记载,隋唐时期的香品更为丰富,唐朝香道文化逐步昌盛,至宋朝香文化已融入到了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及宗教文化中,并开始逐步普及进入寻常百姓家。在国外,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等国度也在千年前已开始探索利用芳香植物的药用价值,并将特定芳香植物运用于宗教仪式、驱除疫病等。
明·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于日坐几上,置倭台几方大者一,上置炉,香合大者一,置生熟香;小者二,置沉香、香饼之类。”气味作为感官美学的重要体现形式,虽虚无缥缈,但能直击灵魂深处,触及人的情感和记忆。香氛香水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美学的一种象征,既是一种技术产品,也是一种文化产品,需要根据人们审美情趣及生活美学要求不断创造、创新,其带来的情绪价值,在无形中改变了人们的心态和状态,激发出对生活的热爱及探索。法国格拉斯国际香水博物馆展示了4 000年以来香水的发展史,收藏了从古埃及到现代所有香水的制香技术。2018年法国格拉斯地区香水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下,芳香植物成了文化与自然的完美交织,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审美情趣,成为了诗人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将植物的香气与人的情感、品格、智慧等深层次的精神属性结合,使芳香植物在文学中得到了丰富和深化。《诗经·大雅·棫朴》中写道“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描绘了采集芳香植物的场景。《离骚》中“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所描述的芳香植物不仅是自然美的体现,更是诗人情感和理想的寄托,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唐《酉阳杂俎》记载:“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守安禅师有“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的禅诗。宋陆游《卜算子·咏梅》留下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千古绝句。清郑燮在《题画兰》中写道:“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这些共同构成了一个香气四溢的诗文世界。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十二月令花卉纹杯,每件杯子上都绘有一种代表相应月份的花卉,并配以相应的诗句,将器、诗、书、画完美结合在了一起,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情趣。
德国小说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在《香水》里写道:气味深入到人们中间,谁掌握了气味,谁就掌握了人们的心。在民间很多与芳香植物有关的习俗流传至今,在一些传统节日或宗教活动中得以体现,如端午节的香包、重阳节的佩兰,都承载着驱邪避害的美好寓意(图3)。同时,薄荷、迷迭香等具有清凉香气的植物,常被用来制作提神醒脑的茶饮;艾叶则因其独特的香味及药用价值,成为端午节家家户户必备之物。民间还有许多关于芳香植物的俗语和传说,比如“门前种株桂花香,出门不用带钱囊”,有些人还有焚香净气、焚香点茶等习俗(图4),这些都是民众对芳香植物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的认可与珍视。
图3白玉镂空香囊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芳香植物的功能及应用方面,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深入,芳香成分的提取技术和创新工艺取得了重大进展,其功能也被进一步发掘,应用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我国对芳香植物的利用历史悠久,从古代的宫廷熏香到民间的草药应用,再到现代的芳香疗法,芳香植物脉络在中国绵延不断。利用芳香植物提取精油,不仅可用于香水的生产,还广泛应用于化妆品、香薰产品中。此外,芳香植物在饮食佐料、园林景观设计及药用医疗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图4铜镀金甪端香薰清乾隆沈阳故宫博物院藏韵晓雁摄
饮食文化中,芳香植物是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具有独特的价值。它们不仅能增添食物的风味,还能通过其抗氧化、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特性促进人体健康。例如,姜不仅能使菜肴变得辛辣可口,还有助消化和暖胃;百里香常被用于烹饪肉类;肉桂则以它独特温暖的香味,成为烹饪和制作甜点的佳品。意大利使用迷迭香作为烤肉和意面的调味品。印度的咖喱料理中就经常使用香叶、肉桂等香料来增加食物的风味。薄荷则为饮料和甜点增添了清新的口感,同时有助于缓解胃痛。在园林景观设计方面,芳香植物不仅增添了视觉美感,还丰富了嗅觉体验,提升了环境的感官价值。苏州怡园景观营造中重视芳香植物的应用,通过选择梅花、荷花、桂花等具有姿美、韵胜、格高的芳香植物,不仅营造了嗅觉艺术空间,还因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提升了园林的艺术价值。在药用价值方面,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已有海南沉香“冠绝天下,一片万钱”的记载。现代研究表明,如肉桂、丁香和百里香等芳香植物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的特性。桉树油因其独特的成分,常被用于缓解咳嗽和清洁呼吸道。
此外,芳香植物的香气营造出的宁静舒适环境,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影响,如香疗法借助植物精油的气味,通过呼吸系统作用于人体,以达到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效果。“香派生活”利用“一人一席一盏一香”的方式,帮助人们从忙碌和奔波的生活中抽离出来,直面自己,享受宁静,这种理念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活美学的体现。
[责任编辑: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