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资讯中心

乡村治理
王栓萌 1,陈  芳 2,黄藿㦤 1
(1. 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
2.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陕西 阎良 710000)

  摘要: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培育文明乡风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有助于有效遏制乡村陈规陋习蔓延,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精神风貌,大幅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在实践层面,培育主体功能错配、方式适配性弱、内容多元交错等挑战依旧存在,应大力催生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来夯基垒台,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立柱架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添砖加瓦,继承和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来铸魂增色。
  关键词:文明乡风;乡村振兴;乡土文化;农耕文明
  中图分类号:D422.62   文献标志码:A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其中无不彰显着对乡风文明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在陕西考察时更是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1]。培育文明乡风不仅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还是统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现实之需。
  一、培育文明乡风的价值意蕴
  乡风意指乡村社会居民在长期的物质和精神交往中所逐步形成的,且被广大乡民所认可、遵从及传承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价值理念及审美情趣,有其独特的物质载体、活动载体和文化载体,表征于当地的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以及行为规范等现实场景,具有鲜明的流变性和地域性特征。文明乡风即农民群众所共同体现的一种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水平,与蒙昧、野蛮、落后等存在状态相对,先进性、开放性和正义性是其最为突出的固有特征。培育文明乡风,促进乡风文明,旨在通过多措并举,重点发力,有效遏制乡村陈规陋习蔓延,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精神风貌,大幅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从而让农民群众精神世界丰富起来、让乡村社会和美起来。
  (一)培育文明乡风有助于有效遏制乡村陈规陋习蔓延
  习俗是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是一定区域乡风最为直接的表征。随着时代的进步、生产方式的变迁,新观念、新标准、新风尚不断涌现,有些与农耕文明时代所建构的乡俗民约琴瑟共鸣,有些与之激烈对抗,呈现出“冲突、调适、融合、发展”的辩证状态。或肇因于传统习俗创造性转化滞后,
  或肇因于外来异质文化的生硬植入,乡村陈规陋习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在一些地方,“人情味”异化为“人情债”,天价彩礼让人“娶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让人“还不起”[2]。同时,“攀比风”与“浪费风”耦合激荡,应激消费、过度消费、透支消费在“讲究”“面子”的诱导下成为常态。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旗帜鲜明反对天价彩礼,旗帜鲜明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2]
  (二)培育文明乡风有助于改善广大农民群众
  精神风貌
  农民群众是乡风乡韵的形塑和承载主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力量。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精神风貌不仅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支撑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只有切实激发起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向上的热情、投身建设的真情、艰苦奋斗的激情、干事创业的豪情,乡村振兴才能汇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3]回照现实,小富则安、迷信偏执、自私自利等小农意识在乡村社会还有其存在土壤,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也正在这一场域悄然兴起,这些都无形中成为我们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精神风貌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因此,“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4],改善农民群众精神风貌是培育文明乡风的关键指向。
  (三)培育文明乡风有助于大幅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乡村社会在文本意义上既是一个现实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在现实之维,其表现为一个蕴含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复杂社会系统;在文化之维,其表现为一个与城市社会相对应的封闭、愚昧、落后的社会状态。当前的乡村社会,既不同于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对之的历史揭示,也不同于西方媒体对之的主观臆想,而是根植于农耕文明、形塑于工业文明、发展于信息文明的崭新样态。因此,无论在何种维度,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都是一个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客观命题,需要全方位、多层次、整体性推进,以适应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现实之需。培育文明乡风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是树立良好的家风民风、党风政风的必要举措,也是“精神变物质”赋能其他领域的应有之举,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方法上高度契合,需要产业来奠基、人才来保障、文化来发力、生态来支撑、组织来引领,最终都指向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二、培育文明乡风的重点难点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正视并解决问题是回应时代诉求、推进各项工作的必要举措。尽管培育文明乡风对于遏制乡村陈规陋习蔓延、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精神风貌、大幅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文明乡风不会自发地形成,需要多元主体主动作为,在继承与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中协作发力;还需要聚焦重点难点,在弘扬和接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久久为功。因此,只有认清文明乡风生成的重点难点,精准发力,才能为新时代文明乡风培育指明正确的实践进路。
  (一)培育主体相对单一
  培育文明乡风是一个基层政府、社会组织、农民群众等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系统工程,每一个责任主体理应担负起应有的职责、履行好相应的义务。但在实践层面,基层政府借助在政治、经济、社会资源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在政绩考核的引导下已经由乡风培育的主导力量演化为核心主体力量,而理应作为文明乡风培育和承载主体的农民群众却在集体经济式微、乡村空心化加剧的背景下逐渐失去了在文明乡风培育中的话语权。在这种培育主体相对单一的情况下,文明乡风培育更多是以一种自上而下、由外向内的行动逻辑进行推进,在发力重点、培育方式上更侧重于目标导向,对现实症结、群众诉求的回应往往不足,无形中弱化了两者协同发力的效能和韧劲,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农民群众参与文明乡风培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培育内容多元交错
  培育文明乡风既是铸魂之举,也是固根之策,是一个守正创新的文明塑造过程。这一过程既要彰显具有现代气息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要继承和创新乡土气息浓郁的优秀传统文化,还要批判吸纳各类同质异构的外来文化。但在实践层面,多元文化交错并存,彼此融合又相互冲突,给培育文明乡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之带来了复杂多变的挑战。一方面,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高频互动,极易引发乡村社会生产与消费理念、模式的剧烈变迁,致使功利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沉渣泛起,给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继承创新带来极大挑战。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外来文化在乡村场域的互鉴交流中,不可避免会有一些错误思想侵扰,从而给坚守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带来负面影响。
  (三)培育方式适配性较弱
  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是取得预期工作效果的关键。培育文明乡风也需要与时俱进地改进工作方式,因地制宜地改善工作方法,审时度势地调整工作策略,以确保其与培育主体和培育内容、培育载体和培育平台等的高适配性。但在实践层面,由于农民群众、社会组织参与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基层政府对文明乡风的建设标准和规律也把握不准,对农民群众的精神诉求和思想困惑了解不够,导致所采用的培育方式略显生硬,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和可持续性,甚至呈现出形式主义的外在特征。此外,肇因于培育主体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惯性,文明乡风培育在很多地方还停留在出板报、拉横幅、发传单、放电影等见物不见人、见行不知意的传统方式,真正在活动载体、文艺载体、传播载体上的寓教于乐方式还不够普遍,在移动终端开展相关工作的努力还需继续,否则将很难适配农民群众的数字化生存。
  三、培育文明乡风的对策建议
  目标所指,行动所向。培育文明乡风是一项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既要明晰文明乡风培育的目标所向,也要理清其中的问题症结,多方发力,精准施策,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一)大力催生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所提出的崭新概念,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5],“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6]。以此为据,现实的精神文化样态往往凝结于与其适配的生产力及生产关系,乡风文明即萌芽、生发和演进于与之适配的农村生产方式之中。因此,培育文明乡风就需要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首先,要大力引进新型农业科技、装备,通过科技赋能农业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涉农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包括农民、农机、土地、农资等在内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从根本上改进和升级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让农业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产业特征。其次,要大力推进农业农村改革,破除阻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进一步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推动乡村涉农产业的全链条升级,从而为乡村产业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为农村社会发展塑造新动能和新优势。最后,要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和资金投入,探索自洽的适度规模经营模式,提高农民农业经营能力和水平,竭力把撂荒地种好用好、把盐碱地改造好提升好,让广大农民群众从中获得更为充裕的收获感和幸福感,为文明乡风的形塑创造必要条件。
  (二)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古人云:“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可见,乡风治理不仅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在整体治理体系中还处于优先等级。因此,培育文明乡风就需要将之置于乡村社会治理范畴,通过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实现。首先,紧紧把握利益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思想文化多元化形势下的社会管理规律,切实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因地制宜地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7],发挥多元主体优势,走乡村善治之路,为文明乡风的生成铺设筋脉。其次,乡村基层党组织应发挥主动性,引导各治理主体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在乡村公共设施建设、服务建设、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法治建设等诸多领域主动担责、认真履责、扎实尽责,既以身作则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鼓励和组织农民群众参与其中,为文明乡风的生成型筑机体。最后,要洞悉农民群众对乡村社会治理的期许和无奈,找准目标靶向,因地制宜地寻求破解之道,让乡村治理真正成为让农民群众就地过上文明生活的不二良方。此外,还需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大力发掘培育乡土文化人才,激发其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其成为乡村社会治理的关键一环,为文明乡风的持久培育、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提供稳定的内生力量。
  (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8],是乡村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乡风文明的集中体现,与农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诉求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重点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因此,培育文明乡风,需要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学习、实践浸润、政策引导上协调发力,将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相结合,与农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实践相衔接,用好助农惠农政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农民群众提升认知、指导实践、确证价值的思想法宝。首先,要在学习教育上下功夫,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农村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教育,主旨鲜明地开展学习教育,同时大力开展公共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平台主动发声、形象宣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成为农民群众普遍认同和接受的价值理念。其次,积极发掘当地节庆习俗所蕴含的育人资源,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借力乡土社会的“熟人文化”传播优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乡村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加大乡村文化产品供给,提升其产品供给质量,同时吸引域内外文化工作者、科普工作者、文化志愿者等深入农村,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投身乡村文化建设,结合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开展相关工作,让农民群众从中有所启发和鼓舞。
  (四)继承和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
  恩格斯认为:“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9]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彰显着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和鲜亮底色。培育文明乡风,就需要追本溯源,挖掘、继承和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走乡村文化振兴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10]首先,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农耕文化是农民群众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培育文明乡风的智慧源泉,不能束之高阁、弃之不用,也不能轻描淡写、有意弱化,必须在继承和创新的道路上多做探索。其次,要从农事节气、生态伦理、村落景观、民间艺术、祖传家训等生产生活场景中充分发掘农耕文明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尤其要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价值追求、道德规范和审美情趣,进而将之与现代文明要素相结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方式,让其在新时代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最后,要将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于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突破乡村传统人际物理在场传播的时空限制,实现文化信息的多元精准即时投送、文化载体的个性化虚拟化表达,让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也时尚起来、生动起来,被广大农民群众所喜爱。
  四、结语
  培育文明乡风需要从塑形和铸魂的内在机理来思考,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从社会管理规律出发来谋划,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切实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
  参考文献:
  [1]着眼全国大局发挥自身优势明确主攻方向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篇章[N].人民日报,2023-05-18(001).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34.
  [3]新华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扣新时代要求推动改革发展[N].人民日报,2017-12-14(001).
  [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22.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0.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4.
  [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35.
  [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25.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12.
  [1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23.
  [责任编辑:朱松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