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松,张雨
(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其中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是彰显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环节,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推动农村地区发展,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传统德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含了对于父母长辈的孝悌之义,也包含了对于良知与责任的理解。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比较突出,给乡村治理造成一定难度,将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治理,倡导村民孝老爱亲,鼓励村民主动参与乡村治理,对于提高乡村文明程度,维护乡村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村民主动参与乡村治理的意义
乡村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村民是改善乡村环境,提升乡村文明程度的践行者。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事务,可以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发展空间,共同推动乡村的发展和进步。
(一)提高村民参与度,增强乡村凝聚力
乡村治理的重心在于重建乡村秩序、重塑乡村生活。村民是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治理成功与否取决于村民的满意程度。乡村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区,具有空间规模小、人口较分散的特征,且受到历史和文化的影响,还存在着深厚的宗族文化和历史传承。鼓励村民参与自己村庄的治理事务,有助于在村民之间形成连接紧密的关系,能够给乡村治理注入生机。村民通过集体讨论解决乡村中的问题,增强了邻里之间的信任与默契,强化彼此的合作关系,减少了矛盾冲突。
(二)集中民智民力,提升乡村治理效果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的综合水平。村干部在制定公共决策时充分听取村民意见,村民诉求得到满足,使得乡村治理以村民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乡村治理内容和方式更加完善。村民积极建言献策,并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和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谋求自己的利益,能够与政府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同打造治理有方、安居乐业的美好乡村,描绘乡村未来发展愿景。
(三)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提升村民乡村文化认同感
鼓励村民积极参与、自愿参与到乡村治理的工作中来,有助于村民树立主人翁意识和主体意识。乡村的最大特点是根植性,是由历史传承下来的情感记忆,村民作为乡村记忆的承载者和传承者,是乡村发展延续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是反映村民生活状态的关键环节,乡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影响着乡村经济。村民主动参与到乡村治理的工作中来,树立共同体意识、集体意识,通过保护和弘扬乡土文化,给乡土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和动力,还能够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村庄经济发展。
二、传统德孝文化助力乡村治理的实践
乡村治理区别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等其他治理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乡村治理的核心在“人”,特别是涉及文化传承和发展。农村地区加强新时期的乡村治理工作,应从重塑乡村文化认同,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着手。河南省息县弯柳树村的实践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弯柳树村的历史文化底蕴
弯柳树村原名“竖斧村”,是出自“古息八景”之一的“竖斧春耕”典故。传说东晋道学家、医学家葛洪为寻仙采药居住在此地。相传每到开春时节,夜深人静时,村边隐隐约约可以听到砍树伐木,喝牛耕种的声音。村民开门观望,却不见人迹,便以为是仙人怕村里人耽搁农事,以此催耕。于是,家家闻声而起,勤勉耕作,传为佳话。弯柳树村村民将“竖斧春耕”的典故作为勉励,积极耕种劳作。
(二)弯柳树村治理中的现实困境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乡村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有所流失。部分村民对于村内公共事务淡漠无视,村干部在村民中的话语权降低,邻里之间产生纠纷,家庭矛盾增多,日常治理工作难度加大。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村里的青年、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留在村里的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且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为不良文化侵入提供了机会。
(三)弯柳树村乡村治理的具体实践
第一,党建引领。息县弯柳树村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在村“两委”班子的组织带领下,与全村村民共同制定了“弯柳树村两约四会”,即《村规民约》《生态文明公约》、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增强了村民自觉参与乡村治理意识和热情,使乡村治理更加规范,政策实施更加贴合村民需求。
第二,文化扶心。为激励村民坚持把德孝文化融入生活,弯柳树村设立道德讲堂,引导村民学习《婆婆道》《媳妇道》等优秀德孝文化,并定期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好村民”等先进表彰活动,组织村民落实息县“三星文明户”创建评选任务。利用乡村社会中村民的人情、面子等因素,唤醒了村民内心的力量,形成了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良好风气。
第三,乡风浸润。弯柳树村在2014年组织村民成立了义工团,定期在村里举行义务劳动,如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垃圾分类,鼓励村民讲卫生、爱健康。同时在村“两委”班子的组织下,弯柳树村每年都会组织村民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举办“饺子宴”,或免费帮老人拍照片,提升弯柳树村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
第四,文艺唤醒。弯柳树村以村民为主体,组织村民成立了歌舞团、宣讲团,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歌舞团自编自演《婆婆也是妈》《孝和中国》《垃圾分类真是好》等反映乡风文明的优秀节目,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实事改编出《五星红旗》《手拿锄头心向党》等纪实节目,彰显了弯柳树村矢志不渝心向党的精神面貌。
三、传统德孝文化助力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相关建议
传统德孝文化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活力,能够从思想根源上改变村民意识,以德孝观念规范村民行为,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文明程度。
(一)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增强村民爱党爱国意识
传统德孝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体现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将传统德孝文化中的家国情怀融入乡村治理的全过程,就是要激发村民集体意识,自觉维护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实现乡村全面治理。
推进乡村治理改革发展,关键在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党员和村民的积极配合。一是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带头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将党的主张深入到群众、落实到群众之中,促使村民自觉维护党和国家权威。二是要广开党员群众参与治理的渠道,鼓励村民建言献策,参与民主立法、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提升村民的自治意识,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推动乡村治理工作的开展。
(二)提升村民个人素质,化解乡村矛盾纠纷
孝老爱亲作为传统德孝文化的核心内容,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中国传统社会重视家庭、宗族关系,其中儒家尤其提倡重视父子关系,对父母敬爱,对兄长尊重,做到推己及人,至此就能和睦九族,以亲乡里。可将传统德孝文化作为提升村民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提升村民个人素质,养成博大的胸怀,减少邻里间纠纷,促进村庄和谐发展。
乡村治理过程中化解村民之间矛盾纠纷是一项重要内容,乡村矛盾纠纷,尤其是邻里纠纷往往会涉及集体利益,易形成较大范围的影响,危害村庄和谐稳定。因此,村干部要把乡村和谐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依靠村民集体力量推动乡村和谐发展,及时组织集体活动,通过增强村民间的信任化解累积矛盾;组织先进文明家庭评选,以奖励机制激发村民积极性,形成文明乡风。
(三)推动村民积极参与义务劳动,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良知与责任是德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地要履行一定的道德义务和责任,在此过程中会转化为内心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个人一念之间的行动和选择往往影响着一定范围内群体的发展,人们通过这种责任及时纠正偏差,自觉形成集体荣誉感,为集体贡献自身力量。
打造适宜人居环境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和美乡村的应有之义,事关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安全。整治乡村人居环境需要党员带头,村民积极主动加入乡村环境保护行列,以基础设施为抓手,提升村容村貌,推进“厕所革命”,做好垃圾分类,减少因环境污染带来的疾病传播,保障村民健康安全,并为后续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产业奠定基础。
(四)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提升乡村文明程度
文化活动中蕴含着思想交流和渗透,思想的统一能够确保集体意识的集中。在农村地区,文化的传播需要切实的载体,文化活动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文化活动能够促使传统德孝文化真正融入百姓实际生活中,增强农村居民精神力量。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充分挖掘和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有利于推动传统德孝文化助力乡村治理的实现,促进乡村治理新发展格局的形成。202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发展目标任务重点之一就是“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更加深厚、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农村居民在文化活动中能够增进彼此的感情,增强精神力量,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同时通过文化创新创作,为乡村文化产业注入活力,将文化转化为切实的物质力量,进一步促进村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党的生活(黑龙江),2013(11):4-15.
[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001).
[3]周锋.德孝文化内涵探析[J].国际公关,2020(11):328-329.
[4]陈淑飞,许艳.乡村振兴战略下山东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9(9):160-165.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J].社会主义论坛,2018(2):4-11.
[6]陆益龙.百年中国农村发展的社会学回眸[J].中国社会科学,2021(7):44-62+205.
[7]汪倩倩.文化治理:“以孝治村”的形成机理与运行逻辑[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5):102-108.
[8]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09-28(001).
[9]韩星.孝悌之道与家庭伦理[J].学习与实践,2023(1):133-140.
[10]《伦理学》编写组.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01.
[11]焦政.传统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实现路径[J].智慧农业导刊,2023,3(18):90-93.
[12]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N].人民日报,2022-08-17(001).
[责任编辑:王丽]
基金项目:2024年河南农业大学教学名师项目(202405);2022年河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22-111);2022年河南省本科高校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项目(2022-19);2024年度河南农业大学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类项目(FRZS2024B01)
作者简介:王雷松(1979—),女,河南台前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张雨(2001—),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