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资讯中心

乡村治理
黄千千
(中共启东市委党校)
  摘要: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塑造文明共享的新型城乡关系,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这一融合过程必然要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融合的发展之路。对比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精神供给与精神需求等的不同,分析当前城乡融合发展趋势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提出要强化思想价值引领为全体城乡居民立根塑魂,畅通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要素流动,拓展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载体和创新阵地,完善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期提高全社会文明建设水平,为国家发展注入强劲精神动力。
  关键词:城乡融合;精神文明建设;现实困境;实现路径
  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因此,需要卓有成效地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充分把握其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增强全体人民的实践自觉。
  一、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驱动逻辑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改进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村庄、集市等末梢延伸,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这向社会提出了“如何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现实课题。鉴于此,有必要从多重维度分析其逻辑。
  (一)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物质发展、文化底蕴、社会风貌、人民素质等多个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但中国式现代化不能仅以生产力的发展为衡量因素,还要注重社会诸多要素所构成的不同方面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精神文明发展需要同物质文明发展相适应,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因此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目标导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在当前现代化进程中,城乡之间仍存在差距,除经济外也表现在文化、教育等方面。因此,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应有之义。这种融合发展有助于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缩小城乡文明差距,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
  (二)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融合是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市和乡村是紧密联系的空间存在,两者有机统一、相互作用,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必然要打破城乡二元对立,实现城乡一体化。一方面以城带乡,城市作为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中心,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带动效应,可以为乡村提供多样化的人才、技术、资源与精神文化支持,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另一方面以乡促城,乡村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资源。乡村依托丰富的农耕文化、民风民俗、红色文化等人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和生态产品,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推动乡村民风、乡风、家风向城市延伸,共同涵养文明和谐好社风。因此,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城市和乡村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中实现乡村生态文化、村落文化与城市工业文化、现代文化等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经由这一过程,在城乡文明互学互鉴中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
  (三)塑造文明共享的新型城乡关系是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核心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四亿多人落下,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论述深刻阐述了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其中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也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求必须把全体人民放在首位,确保农村地区精神文明与城市双向融通、同步发展,人人平等享有文明发展成果的权利和机会。如果乡村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城乡之间文明成果不能及时共享,极易形成精神生活鸿沟,不仅会影响全体人民文明素质的提高,还会给各种错误社会思潮以及陈规陋习、封建迷信文化等渗透蔓延提供可乘之机。所以,精神文明对城乡融合的积极影响不容忽视,把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旨在以文化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塑造文明共享的新型城乡关系。
  二、当前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多样性创新性不够
  当前在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形式的趋同现象,个性化差异化的缺乏、多样性创新性的欠缺导致融合发展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传统单一的文化形式和平台仍然占据乡村地区主导地位,特别是缺乏专业人士指导,群众文化活动总体质量不高,这限制了居民在精神文化层面的选择和发展的多样性。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理念仍然滞后,缺乏创新性和前瞻性,这导致在实践中难以形成有效的融合机制和丰富的发展路径。同时,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主要依赖于政府主导和财政支持,社会资本和民间力量的参与不足也影响了融合发展路径的创新性和可持续性。
  (二)城乡文化资源整合流通使用效果不佳
  如何将丰富的城市文化资源完全打通并下沉至乡村基层“最后一公里”,为其奉上契合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是当前文化供给的一大难点,这涉及文化资源的分布、利用、整合、流通等多个环节。一方面,文化资源的分布和流通存在不平衡现象。一些区域的文化资源丰富但缺乏有效的整合和流通机制,导致资源配置不够合理。而在另一些地区,文化资源匮乏但需求十分旺盛,这使得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且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尚未找到有效结合点,导致城乡之间文化差距拉大。另一方面,文化资源的使用存在不充分现象。相关部门对乡村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相对于城市而言较少,由于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维修护理不到位等原因,现有的文化场所利用率不高。
  (三)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组织体系和保障机制尚不健全
  在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过程中,组织体系和保障机制是重要保证。然而,目前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组织体系和保障机制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一些地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组织机构设置不够合理,缺乏专门的负责机构和人员,工作推进不够顺畅。同时,组织体系中的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调和沟通,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工作重复。二是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保障机制不够健全。一些地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缺乏长远规划,经费保障不足,导致一些必要活动无法开展。同时,缺乏相应的监督和评价机制,无法对工作成效进行有效评估和反馈,导致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三、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思想价值引领,为全体城乡居民立根塑魂
  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首先融的就是人们的思想认识,帮助城乡居民在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达成共识,实现全体人民精神文化境界的极大提升。一是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教育,在城乡居民中实现宣传全覆盖,筑牢城乡两处意识形态阵地。二是有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到乡规民约和社区治理,培育文明乡风和良好社风,推进整个社会的道德养成和道德实践。三是发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引作用。在城乡间同步抓好先进典型,通过城市和乡村榜样的交互示范,让主旋律、正能量充盈虚拟网络和现实空间。
  (二)畅通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要素流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相比城市而言,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弱在人才和文化两个“软”资源。一方面,除了向乡村送理论、送文明、送人才,鼓励社会多方参与,畅通人才资源要素流动,还要依靠更多方式激发农民主体力量。农民只有真正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人,提高道德素质和实干本领,才能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文化是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通过产业融合、资源共享,文化资源要素得以有机流动和合理配置。因地制宜,加快促进各地区优势产业与特色文化融合,打造个性化地域IP,培育发展“产业+文创”“产业+旅游”“非遗+景区”等新业态,在享受精神文化产品的同时拉动消费。整合城乡文化资源,将更多的资源开发引向乡村,深度挖掘民风民俗、民居建筑、红色文化、非遗技艺等乡村优质资源,形成特色乡村地域文化,既增强乡村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又为城市居民增加优质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三)拓展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载体和创新阵地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数字化和智能化成为新态势,传统的工作阵地也由实体向虚拟延伸,传播渠道和覆盖面不断拓展。借助大数据,可以精准了解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和兴趣爱好,利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文化活动,实现内容的精准投放。通过数字赋能,打破地域、时空的桎梏,以多样化的传播渠道、生活化的传播方式将精神文明建设的理念和内容传递给居民,深度共享城乡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风化俗、形成习惯”。各地应立足本土红色教育资源、文化资源,盘活各种乡村闲置资源,串联起村史馆、农家书屋、文化廊道等,丰富和充实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立足理论宣讲、教育服务、健身体育等方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打造特色活动品牌,以点带面,形成精神文明建设品牌矩阵,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完善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始终坚持系统观点、问题导向,不断健全多种体制机制,进一步夯实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基础。一是建立完善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建设的评估体系和监督机制。立足思想道德建设、文化事业发展、社会风尚改善等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多个层面,制定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估标准。基于这个标准,由专门的监督机构定期对相关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持续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增效。二是建立健全针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具体问题和事项的责任机制、协调机制。明确文化旅游、教育、民政等各部门责任,加强多方协调配合,深化城乡精神文明联建共建,形成融合发展的工作合力。三是健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挂钩联结机制。加强城市文明单位及相关组织对经济相对薄弱乡村“城乡结对、文明共建”的对口帮扶,常态化开展挂钩联系指导,输送理论、服务,补齐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短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1,4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EB/OL].(2024-02-03)[2024-03-18].https://www.gov.cn/gongbao/2024/issue_11186/202402/content_6934551.html.
  [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44.
  [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83.
  [5]边建平,韩巍.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时代意义与实现路径:基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30-34.
  [责任编辑:朱松琳]
  基金项目:2023年启东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课题(B123010)
  作者简介:黄千千(1997—),女,江苏启东人,助理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乡村振兴、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