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新质生产力视角看,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是提升乡村人才队伍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和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当前,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面临农业科技人才数量有限,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质量不太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够突出;人才管理保障机制不够健全,评价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等现实梗阻,制约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为此,应当壮大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规模,健全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打造数字化农业人才服务管理平台,从而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乡村产业振兴
中图分类号:G527文献标志码:A
新质生产力超越了传统生产力的概念范畴,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爆发、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融合升级所催生的一种先进生产力质态。自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一词之后,其理论内涵、价值意蕴和实践作用不断深化。在2024年2月召开的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论述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显著特点和具体要求,并强调要依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1]。总体来讲,新质生产力呈现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标准、新结构和新趋向,具有更高质量、更高科技水平、更高生产效率、更加绿色低碳的发展要求,着力凸显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高效化、产业化和绿色化的显著优势,不仅作用于科技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而且影响着人才培养模式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农业领域内,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农村电商作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领域,其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在数量、结构和管理机制等方面仍难以满足发展要求。因此,要以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导向,以《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等政策为依据,以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为重点,明确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农业从业者的专业技能、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积极探索一条培养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
从新质生产力视角看,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主要针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农业创新创业人员的系统教育和专业化培养。不断强化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不仅能够推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解决“领军型”高素质农民缺失等问题,还有助于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村生产技术跃升,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提升乡村人才队伍质量的有效途径
新质生产力前提是“新”,关键是“质”。“新”是新科技、新经济、新模式、新要素等;“质”是高质量发展、发展方式质变等。就农业领域而言,良种繁育、智慧农机、智能牲畜检测、“5G+智慧农业管理”、农产品电商、无人机喷洒农药、农业灾情监测等方面,都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表现形式。显然,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从业者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较高要求,迫切需要一批知识结构新、创新创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农业“新质”人才。[2]然而,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农村知识分子、大学毕业生、青壮年劳动力等纷纷涌入城市,导致农村人口结构老龄化、农村人才质量持续降低。例如,在许多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留守农村的多是老人、妇女、儿童等,这些群体缺乏专业技能且受教育程度低,难以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才能有效缓解农村“新质”人才缺失问题,从整体上提高农村高素质人才队伍的质量。
(二)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
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视角来看,卫星传感、智慧装备、遥感技术、智能检测等新科技手段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根本动力,也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的重要工具,更是绿色农业、智慧农业、观光农业等农业新形态发展的重要引擎。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离不开科技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也离不开掌握新质生产工具和先进农业技术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只有培养一大批“领军型”农民、农业“科学家”、农村创业者,才能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其一,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多是良种繁育、质量检测、智慧农业、农业电商等领域的从业者和创业者,也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其二,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技术和先进农机的推广者、传播者,在先进种植养殖技术、智慧农业生产、农机推广服务、农田科学管理等农业科技服务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由此可见,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不仅影响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推广,也对新时代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具有深远影响。
(三)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乡村人口结构、社会结构等发生了深刻变化,乡村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如何优化农村社会的一二三产业结构,提高乡村产业的附加值,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当前,部分农村地区面临着产业布局分散、产业特色不明显、第一产业占比过高、产业附加值低等问题。例如,中西部地区多数农村仍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为主,产业同质化程度高,农产品深加工、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从整体看,乡村产业结构陈旧、转型动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固然与农村产业基础薄弱、生产要素流失等有关,但关键还在于农村地区人才流失严重、高素质科技人才匮乏,难以助力具有技术优势和创新优势的新兴农业产业发展。在此情况下,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也是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保障。
二、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科技人才数量有限,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
从发展新质生产力视角看,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面临人才数量不足、数字化人才队伍结构不太合理等现象。根据有关机构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数字化综合人才总体缺口在2 500万至3 000万,且在乡村地区缺口更为突出,这一短缺现象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一大痛点。”[4]其一,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对于农业从业者的数字素养、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现阶段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仍存在人才总量少、招才引智难、培训资源少、发展空间小等问题。高校、科研院所等社会机构培养的农业科技人才数量有限,特别是农业类学科带头人、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农业经理人等行业人才尤为匮乏;在智慧农业、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等新兴领域,具备跨学科知识、数字素养和综合技能的高素质农业人才更为稀缺。其二,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不仅需要一批参与智慧农业、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农业科技人才,还需要大量擅长土壤改良、科学施肥的技术型农业人才。然而,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在培养过程中比较重视数字经济、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数字化农业人才培养,在农业减灾防灾、农作物现代化种植、乡村生态旅游、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尤其是农产品品种培育、水利工程建设、品牌认证、食品安全、农村电商、家禽养殖、动植物防疫等核心专业岗位[5],仍然面临着高素质技术型农业人才匮乏的状况。
(二)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质量不太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够突出
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创新能力、知识结构、知识视野、综合素质等有较高要求,但现实情况与政策要求有一定差距。根据2021年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农村居民数字素养平均得分比城市居民低37.5%,且农民数字素养得分仅18.6(满分100),比平均值低57%。”[6]同时,高校或科研院所多以专业教育、学科思维等方式开展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无法满足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农业类院校在整体布局、产教融合、跨学科教育、“双师型”队伍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高端农业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层级较高的农业类高校或相关科研院所,从而导致农村基层科技人才不足。另外,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在农业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存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机制不完善,产学研用的协同程度不够,无法持续为农业类科技人才提供完善的实习实训体系、创新创业项目等,导致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例如,部分农业类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在智慧农业、良种繁育、农业物联网等领域涉及较少,与农业类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力度不够。一些农业科技类企业的研究成果转化机制还不够完善,普惠金融服务、创业孵化基金、农业创新平台等方面的发展较为滞后,无法为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创新和创业平台。[7]
(三)人才管理保障机制不够健全,评价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近年来,全国许多省市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人才招引工作,实行了住房补贴、科研补贴、信贷支持等优惠政策,为农业科技人才提供了科研项目经费、创业项目启动资金、科研人员特殊津贴等待遇支持。例如,《重庆市乡村人才振兴行动实施方案(2025—2030年)》明确规定:“实施产业服务团选派项目,按照‘一乡镇一特色产业一服务团’的方式,每年选派100个左右团队、1 000名左右专家深入乡村振兴一线服务,并给予每个团队5万20万元经费资助。”[8]但整体而言,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的管理和激励机制仍需完善,全国农业科技人才服务平台、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库、农业科技人才专家库等建设相对滞后;农业科技人才管理数字化程度较低,大数据、云计算、用户画像等数字技术在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开发中应用不足。对于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的职称评定、职级晋升、创新创业、人才选拔等机制仍不太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科技人才投身农业经济、农村发展的积极性。例如,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存在缺口较大、片面强调职称和学历等不良倾向;农业职业技能大赛、农业技能比赛等活动举办较少,农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农业科研项目+”、“高技能人才+科研人员”培养等还在探索阶段,导致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缺乏有力支撑。
三、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加强培养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的对策建议
(一)壮大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规模,增强人才选拔集聚效能
一要以农业类普通高校、涉农类职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等为主要依托,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创新企业等为主体力量,以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补充,建立多元参与、产教融合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做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增量”。二要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等为切入点,以农业减灾防灾、冷链加工、动物疫病防控、农兽药检测、饲料检验等领域的高素质科技人才为依靠,优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存量”。《关于加强新时代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工作更好支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粮油等重要农产品产业、耕地建设、农机作业服务、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动植物疫病防控等领域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9]为此,不同地区要因地制宜地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培训机制,重点培养当地紧缺的智慧农业、农业减灾防灾、种子质量检测、良种繁育等农业科技人才。三要以《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为主要依据,健全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招引机制,吸引更多大学毕业生、农业科研团队、“新质”农业人才参与乡村建设,不断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鼓励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通过定向培养等方式,吸引具有较高素质和专业水平的青年人成为农技人员;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以“传帮带”模式培育更多本土新型职业农民。[10]
(二)健全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提高人才科技创新能力
在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要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等为着力点,把握产教融合、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交会点,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提出:“强化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农村数字人才、电商人才培育。”[11]当前,农业类院校、科研院所等要以区域农业发展现状、乡村产业升级等为出发点,围绕数字乡村、智慧农业、良种繁育、土壤改良、科学施肥等人才短缺的专业或领域,制定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和具体举措。同时,以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为出发点,探索区域性教育集团、中国式学徒制、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等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例如,探索“工学一体化”“1+X”“校内设厂”“厂内设校”等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方式,实施农业科技带头人培训计划、“领军型”农民培养计划、“耕耘者”振兴计划、“雨露计划+”等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促进教育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的高度融合,切实培养一批懂农业、能创新、会创业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此外,以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业科研中心、高新农业创业园等作为平台,实施农业科研项目、创业项目、农旅融合项目等,着力培养兼具创新能力和数字素养的领军型农业科学家、农业学科带头人以及高新农业创业者。
(三)打造数字化农业人才服务管理平台,完善人才评聘激励机制
以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实践导向,构建全链路交互、数字化运营、全要素链接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服务管理系统,实现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服务和管理的可视化、智慧化和精准化。例如,以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任用、评价等为重要内容,建立动态化、精准化的人才管理服务平台;以专业特长、从业经验、科研成果、知识结构等为重要内容,建立农业科技人才数据库、专家库等,精准把握和评估农业人才资源状况,切实增强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的供需匹配度。同时,完善农业农村职业分类机制和职称评价标准,健全农机作业与维护、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减灾防灾、农兽药检测、饲料检验等领域的职业资格认证和职称评审制度,拓展农业科技人才的职业发展空间。另外,强化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农业人才培养及其评聘激励机制。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12]例如,畅通农业科技人才的职业发展、创新创业、技能培训等渠道,尤其在岗位聘任、职务晋升、薪酬待遇等方面向农业科技人才倾斜;还可以将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配置作为农业农村项目招标或评优的重要标准,力求为农业科技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要以岗位竞聘、联合攻关、项目合作等方式,持续引进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有力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二十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740.
[2]侯冠宇,张震宇,董劭伟.新质生产力赋能东北农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现实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24(1):69-76.
[3]王系艨,张一峰,薛晨霞,等.农业科研院所青年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以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3(1):87-90.
[4]人瑞人才,德勤中国.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4.
[5]伍万云,褚卫东,王雅雯,等.乡村振兴视域下欠发达区域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生产力研究,2022(6):71-77.
[6]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编.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报告[R].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CIS),2021.
[7]张海鹍,刘超,吴云超,等.吉林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4(14):178-180.
[8]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19个部门关于印发《重庆市乡村人才振兴行动实施方案(2025—2030年)》的通知[Z].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文件,2025:4.
[9]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新时代农业农村高技能人才工作更好支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2024(3):7-11.
[10]李明珍,劳慧敏,田甜.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快浙江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22(17):243-246.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N].人民日报,2025-01-23(001).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5-02-24(001).
[责任编辑:潘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