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战伟,张耀阳
(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摘要:在耕读文明形成演进历程中形成的耕读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育人作用。新时代,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汲取耕读文化的育人智慧与价值,通过构建科学完善的耕读文化课程体系、营造浓厚的校园耕读文化氛围、拓展耕读文化实践基地和活动,大力培养支农爱农新型人才,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关键词:耕读文化;涉农高校;思政教育;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为实现涉农高校思政教育和耕读文化的融合发展,教育部制定了《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明确未来要大力培养支农爱农新型人才,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1]。涉农高校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与促进新时代涉农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紧密相关。本研究意在探究耕读文化与涉农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二者融合发展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为实现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经验和借鉴。
一、耕读文化与涉农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毛泽东同志认为“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耕大国,耕读文化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耕”狭义的概念即从事农业耕种和农业活动;广义的概念即进行一切生产与劳作活动或致力于某种事业。“读”狭义的概念即诵读并理解书的意义,接受文化教育,学习知识,满足精神文化的需求;广义的概念即从事一切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耕读文化是以半耕半读为生活方式、以耕读结合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模式。
我国耕读文化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农家学派代表人物许行主张“君臣并耕”,进行耕读教育。到了汉代,“耕”成了提升品德和修养的重要方式,《汉书·艺文志》提出“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注重实践与修养的结合,强调边耕种边学习来精通技艺;西汉倪宽“带经而锄”一边为人打工耕作挣钱,一边诵读经书;汉文帝等都很重视耕读,亲自参与农耕、推广农业技术。晋代陶渊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开创田园诗派,在归隐耕读生活中找到人生意趣。宋代辛弃疾也有耕读的体验,他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体现了对农业的重视。明代徐光启中秀才后,坚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读书教书并重。明清之交的张履祥所撰写的《训子语》中指出“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重视“耕读”的结合。清代杨秀元年轻时在乡村教书,40多岁回乡务农耕田,提倡半耕半读、耕读兼顾。清代杨双山把“耕桑”作为治世首务,坚持边耕作边读书教书。清末名将曾国藩传承耕读家风,在家书中要求家人坚持耕读文化传统,要求“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之。庶渐渐务本而不习于淫逸矣”。进入新时代,倡导耕读文化,不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而且是强调通过农业劳动和读书学习提升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挖掘耕读文化的深刻内涵,能够在与涉农高校思政教育融合过程中发挥其育人作用,为涉农高校培养支农爱农新型人才提供重要支撑。
思政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通过教育手段对人们进行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政治态度等方面的教育。涉农高校思政教育是指涉农高校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华民族自古就以农立国,耕读传家始终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本方式。进入新时代,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推进,“耕”与“读”再次紧密相连,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延续与传承,耕读文化中蕴含的品德培育、情怀塑造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凸显。涉农高校思政教育肩负着“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其塑造大学生精神面貌、价值取向的现实功能与耕读文化中蕴含的勤劳朴素、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等优秀品质具有内在联系,与耕读文化塑造个人品德、家庭道德、社会公德的功能不谋而合。从二者的本质作用看,将耕读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政教育,能够引导涉农高校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躬耕实践,实现个人价值。
二、耕读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
耕读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育人资源,将其融入涉农高校思政教育,能够提升涉农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助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培养涉农高校大学生“三农”情怀,积极投身乡村振兴。
(一)增强涉农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深刻揭示了思政课的本质属性,思政课教学的目标是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耕读文化是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和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其蕴含着深刻的道德理念、人文精神及丰富的思政课教学元素,包括自强不息的奋斗观、知行合一的实践观、饮水思源的社会观、于家为国的家国观等。将其融入涉农高校思政教育,可以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能动性;耕读文化的丰富元素在教学实践中碰撞出的新火花能使思政教育内容进一步充实,涉农高校思政教育学科也能获得新的发展动力。此外,耕读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从而提高涉农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要求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推进,西方社会思潮与意识形态不断涌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造成一定冲击,而耕读文化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智慧,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背景和精神内涵,深刻认识其重要地位和当代价值。
将耕读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政教育,能帮助涉农高校大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勤劳奋斗的美德,充分认识到中国人民就是靠着劳动实现从吃不饱穿不暖到如今丰衣足食的转变,劳动才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美德的养成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耕读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强调:“耕读传家、勤俭持家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耕读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人文底蕴和思政教育资源,若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将有助于加快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关键在人才,关键在培养一批知农爱农新型人才[2]。耕读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政教育有助于增强涉农高校大学生对耕读文化的理解、增强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其勤俭节约、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通过耕读文化的熏陶,能够厚植大学生的“三农”情怀,坚定扎根乡村的理想信念,在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通过“田间地头”的思政课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助推其以专业技能服务“三农”,积极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三、耕读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政教育的对策建议
为充分发挥耕读文化在涉农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育人作用,要结合时代发展,探索其融入涉农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增强育人实效,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而助力乡村建设与发展。
(一)用好课堂渠道,构建科学完善的耕读文化课程体系
构建科学完善的耕读文化课程体系是推动涉农高校实现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可以丰富涉农高校课程的文化内涵,提升其教学实效。
第一,开设特色课程。设立耕读文化概论、乡村社会与农耕文明、耕读文化传承经典课、耕读文化概论、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文明、中国农业文明史、农耕技术等必修或选修课程,系统介绍耕读文化的起源、发展、内涵、价值及现代意义,结合现代农业、农村发展、农民生活的新变化,使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耕读文化的时代价值和活力;开设实践课程,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大学生理解和运用传统的农耕智慧和工具。
第二,融入核心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必须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现有的思政课中,思政课教师应精心策划并巧妙地将耕读文化的核心理念和生动案例融入教学内容,深入挖掘与耕读文化相关的历史背景、哲学思想、道德观念等内容,通过专题教学、案例分析等形式,使涉农高校大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耕读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所蕴含的独特魅力。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以“耕读结合”“知行合一”“耕读传家”的思想来向学生们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的重点内容,如“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引导学生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结合耕读文化中蕴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来讲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结合耕读文化中蕴含的“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优良传统讲授如何创造有意义的人生。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中,结合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青年时期就践行耕读并重的理念,通过耕读结合,最终成就光辉伟业。
(二)坚持环境熏陶,营造良性浓厚的校园耕读文化氛围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氛围作为推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应注重发挥其文化熏陶作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耕读文化价值内化,发挥其隐性育人功能[4]。
第一,成立校园组织,塑造活动品牌。首先,在涉农高校内成立耕读文化组织,如耕读文化研修书院和社团,吸引校内对耕读文化感兴趣的师生共同研修耕读文化。其次,开展耕读文化相关活动,打造文化品牌。开展主题演讲、农耕技能竞赛、耕读文化专题交流会、耕读文化摄影展等主题活动,塑造一批“耕读品牌”的校园实践活动,强化校园文化氛围的隐性育人作用。
第二,打造特色景观,突出文化魅力。涉农高校在校园内打造以耕读文化为核心的景观建筑,包括路道景观、区块功能景观、田园景观、节点景观等,在校园路道的路灯上设置与耕读文化相关的诗句和图案,在路标上设置与耕读文化相关的标识与指引等;在校园的农作物区内,种植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作物,展示农具和工具,设置与农业知识相关的展示展板等;在校园广场上设置与耕读文化相关的雕塑和装置艺术,引导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耕读文化和农业知识。
第三,利用多种媒介加强耕读文化宣传。第一,以传统宣传媒介为依托,加大宣传栏、校园广播电台、校园报刊等传统媒介的宣传力度,让耕读文化宣传在校园各处看得见、听得到。第二,利用好互联网重要渠道和网络思政教育方式,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专题网站等新媒体形式,开设三农论坛、青年话耕读等网络专栏,将耕读文化融入网络思政,积极探索“互联网+”新模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教育;展示模范教师、优秀师生在“三下乡”社会实践、田间课堂、助农志愿服务、农业生产实习等方面的风采,提升耕读文化的时代性和吸引力。
(三)聚焦实践育人,拓展耕读文化实践基地和活动
“耕读”最终的目的是鼓励实践,引导被教育者在“躬行”上下功夫,因此,要让涉农高校大学生直接深入农村的工作生活场景,以此获得最真实的情感体验。
第一,拓展耕读文化实践基地。涉农高校结合区域内的农业特色、农业发展历史,加快建设耕读文化实践基地,为耕读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实践场所,打造一批“耕读文化+思政教育”的特色品牌基地,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为大学生进行实地学习和实践提供支持。
第二,拓展耕读文化实践活动。涉农高校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乡村调研,围绕乡村治理、乡村建设等相关主题开展实践,助力乡村振兴;利用学生自身专业和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向农民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等活动,解决“三农”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关爱帮扶、农耕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在爱心援助中练就强农兴农本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1(11):45-47.
[2]杨娜,徐珂璠.乡村振兴背景下耕读文化融入涉农高职思政课的策略探析[J].智慧农业导刊,2024,4(5):127-130.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4]顾萍,周兰萍.耕读文化融入涉农高校的现实困境及其实践路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4(5):136-140.
[责任编辑:李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