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琼,安雪洁
(郑州大学商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根本遵循。自2014年课程思政一词首次提出至今,国家已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相关政策文件,系统阐释了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等,为提升思政教育水平提供了指导。目前,课程思政正处于深化与创新阶段,教育部提出要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一、问题的题出
农业农村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类专业核心课程,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资源,令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将价值观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是培养知农爱农创新型人才的应有之义。着眼当下,农业农村经济学的思政资源库虽较为丰满,但缺乏新颖性、时代性,难以充分发挥思政元素的指引作用。
《种地吧》作为一档聚焦“三农”的综艺节目,以其独特的视角、贴近生活的内容和社会责任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亦为农业农村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新颖的现实案例和思政教育资源。本文旨在深入挖掘《种地吧》节目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为农业农村经济学教学和研究提供更为新颖、多元的思政教育素材,将真、实、新、近的鲜活案例融入课程教学当中,增强课程的教育效果,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学课程思政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种地吧》节目特点及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
(一)《种地吧》节目特点
爱奇艺播出的综艺节目《种地吧》,记录了由10位少年组成的种地小队播种、灌溉、施肥、收获,以及运营农场、修缮房屋、直播带货等农耕生活的全过程。《种地吧》节目以其接地气的语言风格、贴近年轻人生活内容的设计,融合时尚元素,创新传播方式,成功吸引了年轻一代的关注。节目不仅通过明星参与和社交互动提升了趣味性、互动性,还将传统的“三农”题材进行时尚化表达,切实引发观众对土地的热爱以及对种植体验的期待,以微观视角探讨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农业、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等宏大主题,在年轻群体中掀起了一股关注农业、热爱土地的新潮流,获得2023年度最佳文化综艺节目并入围白玉兰奖。深入分析《种地吧》所体现的价值导向等问题,对于农业农村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综艺节目《种地吧》融入农业农村经济学课程思政的价值
将《种地吧》这一富有时代感与文化底蕴的综艺节目引入农业农村经济学课程的思政教学环节,不仅是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的生动实践,更是培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三农”、振兴乡村所需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举措。
首先,这是践行高水平思政教育课程构建方针的必然选择。《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经管类学科的思政融合提出了明确要求,农业农村经济学因其紧贴经济社会发展脉搏与农业产业前沿,成为思政建设的核心阵地。该课程的思政融入是构建中国特色思政教育体系的积极尝试,对于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这是促进学科体系优化升级、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种地吧》所展现的现代农业风貌,为农业农村经济学课程注入新鲜血液。不仅能够有效激活高校思政教育的活力因子,还能促使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激发学生探索农业农村经济的热情,有助于突破传统学科发展的局限性,显著提升教育效果,为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提供强大动力。
最后,这是牢固树立学生热爱“三农”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学课程借助《种地吧》的思政力量,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能力提升与实践探索中,自觉树立大国“三农”情怀,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树立扎根“三农”的职业理想。
三、大力推动《种地吧》思政元素融入农业农村经济学课程
(一)多维度思政元素挖掘
对标《新文科建设宣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需求,围绕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立足课程特点及价值理念,围绕学生的情感需要及认知水平,应深入挖掘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元素,主要体现如下。
维度一:家国情怀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国家农业政策、农业发展战略等,引导学生认识农业在国家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感受大国“三农”情怀,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讨论农业经济活动中的公平正义、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维度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农耕文化。介绍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如二十四节气、农事节庆等,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展示农民的劳动智慧和农耕技艺,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珍惜粮食的良好品质。
维度三:农业现代化理念。介绍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调农业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绿色发展的理念,关注农业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
维度四:生态文明意识。介绍生态农业的实践案例,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理解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
(二)思政要点映射
第一,深耕农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新动力。农耕文化是中国数千年农业实践的智慧结晶,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和密码。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农耕社会的特点和精神风貌。而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乡村不应成为“集体失忆的边缘”,而应成为承载文化记忆、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种地吧》这一综艺节目,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娱乐呈现,更是对农耕文化的深情回望与现代诠释。节目向观众展示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变化,成功唤醒人们对农耕文化的情感记忆,促进了青少年对农耕文化的认知、传承和创新,进而提升其文化认同、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节目中,种地成员们还参加了当地的龙舟比赛、舞狮表演等活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播的生动案例。《种地吧》中关于农业农村经济学课程思政的重要元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感受乡村变迁、理解农业农村经济学的重要窗口。
第二,展示农业现代化画卷,描绘乡村变革蓝图。在农业农村经济学课程的思政实践中,我们聚焦于农业现代化的壮丽图景,探讨其背后科技与思政力量的深度融合。首先,《种地吧》中的少年们让我们深入了解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从人工作业转向无人机、收割机等先进的农业生产器械的应用,实现智慧化耕作,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耕种效率,更展现了智慧农业的前沿魅力,是农业科技成就的直接体现,也是对科技兴农战略的生动诠释。其次,种地成员发展农业数字化的故事,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数字化农业对于现代农业转型的推动作用。《种地吧》成员在数字农场的启发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力,引入水肥一体机、自动滴灌系统等现代设施,为农产品赋予溯源码,构建智慧农业管理平台,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彰显了青少年一代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责任与担当,是思政教育中“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理念的生动实践。最后,面对不利天气条件的挑战,少年们积极探索多元化农业发展模式,从稻虾共生的生态循环农业,到立体式草莓无土栽培的现代农业技术,团队成员不断拓宽农业生产的边界,体现了农业经营的灵活性与韧性,同时也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深刻践行。《种地吧》展现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使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农业农村经济学的核心要义,增强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而树立起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
第三,刻画鲜活“新农人”群像,彰显乡村时代风貌。《种地吧》节目通过种地小队所展现的新农人形象,深刻重构农民身份的现代认知边界。节目描绘了“新农人”成长历程,少年们不仅考取拖拉机、水稻及玉米收割机等现代化农具驾驶执照,还系统学习了农业知识、消防、木工、瓦工、医疗救护等多元技能。不仅提升了农业技术能力,更彰显了他们在组织协调、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及人员管理等现代农业管理领域的潜力,体现了农业农村经济学中关于农民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此外,《种地吧》在描绘“新农人”成长历程的同时,聚焦新时代农民群体,塑造了一幅胸怀深厚乡土情怀、踏实肯干、勇于创新的“新农人”群像。如不断为他们提供帮助的“90后”养殖大户李某,学习草莓种植技术时结识的“00后”赵某,租赁无人机播种撒药时认识的“90后”章某等,他们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农业农村经济学的实践应用,也体现了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种地吧》让我们看到,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新农人”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不懈的努力,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辉煌篇章。
第四,触发情感共鸣之弦,引领正向价值追求之路。少年亲躬农耕,践行正向价值观。少年们不论是面对百亩稻田的抢收挑战,陷泥地37次,农机维修48次,终获62吨稻谷的丰收硕果;还是雪天通渠排水的坚韧,或是雨夜合力搬运30吨化肥的团结,搬运4 000盆玫瑰花时的坚守,均生动展现了新时代农民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不仅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勤劳、节俭、勇敢的传统美德,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体现了农业农村经济学中关于农民职业素养和农业生产的现实意义。
少年心系社会,共筑责任担当。少年们心系小农户的艰辛,以市场价收购周边小农户的滞销农产品,赢得了社会对边缘产业问题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展现了青年群体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担当。少年们还奔赴内蒙古等地进行农业游学和助农直播,助力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经济学课程中关于市场分析和产业政策的讨论相呼应。
农文旅融合,激活新活力。《种地吧》通过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策略,促进了农产品的直播带货与乡村旅游的兴起,特别是“种地吧518爱侬日”活动,与多地“新农人”共同直播推介农产品,实现了品牌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展现了节目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与商业价值,还成功举办了“麦田感恩音乐节”等活动,以文化为纽带,激活了文旅消费的新活力。这一融合为农业农村经济学课程思政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分析农文旅融合的优势与挑战,有助于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文化、旅游等资源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聚焦国家政策,抒写家国情怀。节目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聚焦粮食安全,引导观众关注粮食生产全过程,认识珍惜粮食的价值与责任,还尝试运用新兴水培技术种植无污染蔬菜,均体现农业农村经济学课程中对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农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杨丽莎,谭爽.《农业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困境与推进策略:以贵州大学为例[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3,25(3):83-87.
[2]董钧君.乡村振兴语境下《种地吧》破圈路径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21):135-138.
[3]李佳钰.农耕类综艺节目的传播策略:以《种地吧》为例[J].今传媒,2024,32(6):55-58.
[4]苗璞.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及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J].农村·农业·农民,2023(9):60-62.
[责任编辑:朱松琳]
基金项目:郑州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示范课程“农业农村经济学”(2024ZZUKCSZ002);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经济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研究(2024SJGLX0036);郑州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专业评价背景下经济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2023ZZUJGXM001);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YJS2025SZ05)
作者简介:沈琼(1975—),女,河南信阳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农业经济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安雪洁(1999—),女,辽宁葫芦岛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