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资讯中心

农业教育现代化
代莉,曹倩倩,郭昌明,张利军
(河南农业大学)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培养知识与技能相一致、实践与创新相统一、社会责任感与乡土情怀相融合的新型人才,但农林类高校在学生认知水平、师资力量以及教育理念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应深入了解农林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打造多元高效的导师团队,建设实践平台与实践基地,以期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现代农业人才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林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启了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新时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强调以人才振兴为核心,旨在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农林类高校作为农业领域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对于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探索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成为当前农林类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一、农林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的复合性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正朝着现代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而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农林类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生农业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应强化技能培训,采用项目实践、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解决农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乡村振兴需要一批具有实干精神、懂技术、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农林类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聚焦于培养这类人才,要求其不仅要了解农业生产,还要具备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领域的知识,能够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拓展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复合型人才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他们能够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参与乡村治理,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乡村和谐稳定。
  (二)实践与创新的统一性
  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强调: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这一要求为农林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即要培养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又拥有丰富实践经验,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用实践检验自己的思想成果,以实践为根本标准不断超越自我,最终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因此,实践与创新的统一性强调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不是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进行简单叠加,而是要两者之间形成深度融合。通过这种融合来更好推动农业技术革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责任感与乡土情怀的融合性
  厚植社会责任感,培育学生心系祖国、心系家乡的乡土情怀,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齐家治国、兼济天下的济世观的生动体现,也是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道路上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农林类高校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必要条件。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农林类高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培养其对乡村的深厚情感与社会责任感,引导其将个人成长与乡村发展紧密相连,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此外,农林类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的重要后备人才,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实现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需要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爱与关注,引导他们将个人梦想融入乡村发展大局,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有为青年。
  二、农林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水平不高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关乎技能的培训和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培养一种创新思维模式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当前,许多农林类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往往将其简单理解为创办企业或是发明创造,忽略了创新创业背后更为深远的意义,即通过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创造价值,并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这种认知局限可能导致学生在面对创业机会时缺乏敏感度,无法准确识别和把握市场、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机遇,从而影响其创业意向的形成。此外,认知水平不高还可能影响学生的实际行动能力。缺乏对创新创业过程中的风险意识、团队协作、资源获取、市场分析等环节的深入理解,使得学生在真正着手项目时容易陷入盲目乐观或过度悲观的情绪之中,从而难以制定合理的行动计划,有效应对创业过程中的挑战与困难。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成长空间,也降低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成效。因此,应采取综合措施,逐步提升学生的认知层次,激发其内在动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乡村振兴生力军。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
  农林类高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队伍建设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在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方面,亟待进一步加强与优化。当前,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在教师队伍的构建上仍存在一些短板,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缺乏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教育,要求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然而,现实中许多教师由于长期专注于学术研究或局限于校园环境,缺乏在农业企业、乡村项目中实际工作的经历,这使得他们在教授创新创业课程时,难以提供贴近实际、富有启发性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局限性也需引起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强调的是启发式、探究式、项目制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模式。但一些教师习惯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接受程度不高,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滞后
  首先,农林类高校本身与乡村振兴有着天然的联系,但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仍沿袭传统,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的实践性、应用性课程。比如,未能充分融入智慧农业、乡村规划、农村电商、农业循环经济等现代农村发展所需的知识模块,导致学生在面对乡村复杂而多元的实际情况时,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即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接受模式,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与批判性思维。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更需要强调实践操作、团队协作、项目驱动等教学方式,而这些在部分高校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实施,学生难以获得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应用知识的机会。最后,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实际需求的结合度低,表现为高校与乡村地区的合作少,缺乏将学生置于真实的乡村环境中学习和实践的机制。这种割裂不仅限制了学生对乡村现状的深入理解,也减少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乡村发展实践的机会。
  三、农林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策略
  (一)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关键。构建“专业+创新创业+乡村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旨在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将专业知识学习、创新创业思维培养与乡村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为学生搭建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创新与服务并举的学习平台。首先,深化专业教育是基础。农林类高校需不断更新与完善核心专业课程,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积极顺应农业现代化趋势,融入生物技术、基因编辑、精准农业等前沿科技内容,提升专业课程的先进性。其次,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措施。例如,举办创业分享会、创业电影放映、创新思维工作坊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和探索精神,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开设创业基础、商业策划、市场分析、财务管理等课程,为学生构建创新创业的理论框架;采取案例分析、模拟创业、商业沙盘演练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学习如何将创意转化为可行的商业模型,培养风险评估、团队协作和领导力等创业技能。此外,还可以提供创业心理辅导和能力提升培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增强抗压能力,确保他们在创业路上保持积极心态和高效行动。最后,高校应与地方政府、乡村企业、合作社等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创建乡村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田野调查、实习实训、技术推广、创业实践等机会。
  (二)打造多元高效的导师团队
  高效、多元化的导师团队不仅包括专业教师,还有来自业界的企业家和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乡村干部,共同构成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指导网络。专业教师负责传授与农林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前沿技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企业家的参与为导师团队注入了宝贵的市场实战经验,他们能够分享创业过程中的成功案例与失败教训,帮助学生理解市场运作机制、企业运营、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乡村干部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直接参与者和见证者,对乡村实际情况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国家政策导向以及如何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寻找创业机会;同时也能指导学生如何与地方政府、村民有效沟通合作,解决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区融入、文化差异等问题。
  (三)建设实践平台与实训基地
  实践平台和实训基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载体,可实现教学、科研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高校需积极整合内部教学资源及专家团队,并且与地方政府、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外部单位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联合体,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与实践机会。高校能够引入更多的实践案例、技术资源、资金支持和市场信息,为创新创业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设立乡村振兴工作站作为连接高校与乡村的桥梁,组织学生深入乡村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乡村的实际需求。高校可以与地方政府通过“校地合作”的方式,确保双方在政策、资金、资源上的相互支持,实现共赢。根据乡村实际需求,定向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有效缓解乡村人才短缺的问题,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林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搭建实践平台、强化导师指导和项目驱动等路径,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乡村振兴输送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3]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6-01(002).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R/OL].(2021-09-22)[2024-06-25].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47349.htm.
  [5]叶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商论,2021(3):173-174.
  [6]张继成.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课程体系设立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4,43(6):80-83.
  [7]伍廉松.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J].湖南社会科学,2014(z1):257-258.
  [责任编辑:樊霞]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2023SJGLX050Y);2020年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24)(38);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021120029)
  作者简介:代莉(1981—),女,河南渑池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
  通信作者:张利军(1975—),女,河南洛阳人,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