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琦宇1,杜志强1,冯春久2
(1.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2.河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河南郑州450046)
摘要: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学术研讨会于2024年11月23日至24日在河南省郑州市河南农业大学龙子湖校区举行,会议分为1场主论坛与5场分论坛。会议主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三农”工作等议题开展学术研讨,旨在扎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融入涉农高校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十届三中全会;“三农”工作
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志码:A
2024年11月23-24日,由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河南超星数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农村·农业·农民》编辑部、全国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陈娱)、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王晨)、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刘宁静)、科学发展与农民权利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河南农业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协办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农业大学龙子湖校区成功召开。本次学术研讨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共设4场主题报告,4场主旨发言,5组专题研讨。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河南农业大学青马班学员参加会议。
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郭战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郭战伟介绍了河南农业大学的发展历史及“双一流”大学的创建目标和下一步的发展战略,以及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取得的主要成就。郭战伟说,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面临新课题与新挑战,要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在统一与互动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践路径中,面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所提出的新的考题,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学者共同努力,提交答案。郭战伟希望会议代表畅所欲言,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探讨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契合点,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建言献策,期待此次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能给马克思主义新时代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带来新灵感,助推河南农业大学扎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融入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农业强国建设培养卓越农林人才。
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李强通报会议筹备情况。
一、主论坛主题报告与主旨发言概述
本次会议是为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研究和阐释,更是立足当下、投身实践,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要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报告与主旨发言共有9位专家学者发言,其主要思想综述如下。
(一)主题报告概述
第一位主题报告人为长江学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李佃来教授,发言题目为“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李佃来教授表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存在一个从接受到批判的思想演进过程。在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基础上,马克思对建构社会主义现代性作了初步探索。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特别是他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初步探索,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理论资源,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和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相对于别的现代化模式尤其是西方式现代化而言的,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辩证把握好现代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人自己闯出来、干出来的,现代化的路怎么走,近代以来中国自己的实践最有启示、最有说服力,要把中国自己走过的路,成败、经验、教训、得失总结好。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走开放发展之路;必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必须学习借鉴先行实现现代化国家或地区的成功经验做法;必须全面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第二位主题报告人为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晖教授,发言题目为“数字化赋能思政课教学的中农探索”。张晖教授表示,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高校教育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变革的新途径。思政课作为高校必不可少的第一门课,想要更好地肩负起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时代新人的时代重任,就必须抓住数字化发展新机遇,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对于推动高校全面落实“大思政课”、帮助教师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助力学生学思践悟思政课理论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在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实践中,面临着学校数字化建设支撑保障不足、教师数字素养与技能有待提升、学生数字化主体作用发挥不足等现实困境。为此,中国农业大学率先做出探索,结合中国农业大学的学术优势与涉农特色,积极构建红色思政与绿色农业数字化融合新机制,推动涉农高校探索数字思政教学新模式,积极向“重规矩、重改革、重反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聚势能、增动能、提效能”的发展预期转向,推进数字化思政课从“分散性”转向“协同性”、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从“粗放化”转向“精确化”,做到保障先行、内生为基、结果导向,切实提升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第三位主题报告人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金伟教授,发言题目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国际传播的战略谋划”。金伟教授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理论凝结与实践总结,内蕴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滋养下的中华文明鲜活基因。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关联依存更加紧密,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互鉴至关重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国际上的传播是中国为促进不同文化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作出积极贡献的典型范例。在国际传播视域下,要充分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进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更好认识并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式现代化、读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滋养,蕴含了深入推进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智慧,夯实了自信创造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基础。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国际传播,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正以更加主动的精神风貌向世界分享中国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支撑力量,体现了鲜明的文化主体性。文化工作者要做到凝练传播语言,让中国语言与世界浪潮相契合,要以突出的中外文化共通点为切入口,从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关系全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核心要素中挖掘世界各民族共有的历史印记和文化记忆,从而明确共同的价值底色,增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话语认同,加速中国语言、中国风格、中国文化走向国际。
第四位主题报告人为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罗志佳教授,发言题目为“供给与需求——智慧马院回答‘时代之问’”。罗志佳教授表示,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回答时代之问,就要理清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3个问题,就要明白新时代大学生求新、求实、求精、求简的需要,并对此需要做出针对性措施:变革教育方式以满足好奇心,解决现实问题以克服无力感,精准把握疑惑以进行个性化引导,建构清晰的逻辑以进行精准供给。罗教授还指出,智慧马院的建设是回应新时代学生需求的系统工程,建设智慧马院要做到:创新——积极推进和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求实——创新探索大思政课堂;精准——用好大数据系统实现优质供给;简要——以知识图谱+实践体验提高课堂时效;准确——搭建大资源平台,以学术拓展把思政课道理讲准;共治——产教融合,形成大思政课建设格局。
(二)主旨发言概述
第一位主旨发言人为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程华东教授,发言题目为“守正创新铸魂育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理路”。程华东教授指出,守正创新是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的根本遵循,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是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必然要求。要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题,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要做到讲好思政课程、育好时代新人、讲好中国道理,推进耕读特色思政教育一体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一体化、城乡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
第二位主旨发言人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士鹏教授,发言题目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主动性”。郑士鹏教授指出,把握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主动性,就要坚持传承性和超越性相统一的精神主动,传承中华民族文明基因与精神根脉,超越“历史终结论”实现精神变革,坚持守正创新在文明赓续中实现精神突破;坚持自觉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文化主动,反思批判“西化”和“复古”文明观的文化自觉,树立文化主体性和独立文明主张的文化自信;坚持协调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实践主动,以文明协调发展助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形塑现代文明的中国样态,努力超越“普世文明”引领世界文明走向现代新图景。
第三位主旨发言人为青岛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修彩波教授,发言题目是“新时代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修彩波教授指出,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是当前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民族复兴进程的时代议题。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着诸多矛盾,主要体现为“现代文明”与“前现代文明”的矛盾,现代生产力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矛盾,这些矛盾亟须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在激发发展活力、破解矛盾冲突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化解中国式现代化复合叠加的矛盾,进而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并全面超越旧式现代化模式的全新现代化道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实国情是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需要,人口规模巨大直接关系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这一国情也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亟须科学合理开发人力资源,同时要始终坚持发挥人口规模优势,全面推动人才革命,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人才根基。西方现代化这一资本驱动的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现代化道路,给人类制造了诸多矛盾和风险,使全球现代化进程步履维艰。因此,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亟待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现代化的全新范式改革,进而引领全球现代化实现系统性、全面性、革命性、创新性突破。
第四位主旨发言人为超星集团思政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谢鹏程,发言题目是“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视域下高校智慧马院一体化建设探赜”。谢鹏程副院长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高校各类课程中居于核心地位。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数字化融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可以助推智慧马院一体化格局的形成,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的融合发展,建设好高校一体化智慧马院,要做到统筹有机构、组织有制度、线上有平台、线下有空间、推进有活动、长效有保障。
第五位主旨发言人为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志强教授,发言题目是“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杜志强教授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具体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续篇,更是现代化的时代新篇。中国要前进,就要高扬改革开放之帆,不断推进改革,释放发展活力;中国要崛起,就要持续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和人民的共同意愿。中国共产党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方向和根本性质,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它不仅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更为全世界探索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了中国力量。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同时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绿色发展,还需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全民素质,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此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需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还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发展战略,以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
二、分论坛专题报告概述
除主论坛外,本次研讨会还举办5场分论坛,13名专家学者的发言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三农”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政课结对共建经验交流等方面。发言报告主题广泛、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研讨氛围浓郁,切实做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有机结合。
(一)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专题研讨
该分论坛部分专题主要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旨在通过深入研究,更快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指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会学者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例如学者杜清华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得到了进一步阐释强调,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世界历史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依靠剥削与掠夺的内生动力,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身发展与积累,与中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自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密切相关。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促进了世界的整体发展,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全新的路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的这一伟大转变,在发展动力、发展基础、发展路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目标上完全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条全新路径,具有重要的历史里程碑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更需要实践的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有效性。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中国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二)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专题研讨
该分论坛部分专题聚焦于习近平文化思想,旨在研究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强调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大家一致认为,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参会学者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以实现文化使命为根本指向的目标性发展理论,强调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不断增强文化凝聚力、在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持续焕发文化生命力、在提高国际话语权中彰显文化影响力与吸引力。要求在实践中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捍卫文化安全;在汲取历史经验中秉持开放包容、推动文明兴盛;在把握方向中坚持守正创新,谋求未来发展。例如学者杨玢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与科学的行动指南,而把握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现实进路,就要立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域,坚定人民至上的立场,在推动文化发展创新中坚定恪守社会主义价值指向,在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引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部分河南籍专家学者聚焦于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河南的生动实践,讨论认为:要加强理论武装,高举鲜明旗帜;引领主流舆论,凝聚奋进伟力;厚植文化热土,展示河南形象;数字创新赋能,传播河南声音。河南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科学指引,从理论学习、主流宣传、文化传承、数字赋能等维度进行实践,做到了学习贯彻走深走实、主题宣传浓墨重彩、舆论引导有力有效、服务大局成势见效。学者蒋桂芳以“中国共产党推进第二个结合”为主题,指出“第二个结合”是一种溯源式结合、赋能式结合、阐释式结合。河南在实践中要做到本土地域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提供河南式的新表达、新阐释和新解读,为马克思主义提供能够扎根的文化沃土,为马克思主义厚植落地开花结果的文化环境。马克思主义对于河南地域性的本土文化,要通过改造和赋能,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使河南地域性本土文化永葆其穿越时空的文化魅力。
参会专家立足于上述讨论主题,提出关于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指出革命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鲜红底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体现。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以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命脉,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精神凝聚力和价值感召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三农”研究的专题研讨
该分论坛部分专题主要聚焦于马克思主义与“三农”工作、乡村振兴战略的结合,旨在通过红色思想与绿色农业的结合,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中国化底色,为农业强国建设培养卓越农林人才。
专家学者主要探讨了对于乡村振兴和“三农”工作的相关研究。学者杨鹏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为推进“三农”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要胸怀“国之大者”,深刻认识到做好“三农”工作是执政之基、发展之基、稳定之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只有深刻理解“三农”问题,才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
部分专家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视野下的“三农”研究是多学科交叉的,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线,深刻把握智慧农业、健康农业等“三农”问题前沿,认识到农民分化、农业资本化、农村环境恶化的新“三农”问题。做到文化层面温性文化对冷性文化的超越、制度层面基于公的现代化对基于私的现代化的超越、组织层面个体化与组织化并进而对个体化的超越,对接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将市场活力、财富生产与社会主义本质、财富分配结合起来。
参会学者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视角,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方面,针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了解读,旨在探索河南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指出乡村振兴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初期应注重加速城镇化进程,减少差异化,扩大规模经济效应;在中期应该更加注重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之间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福利的一体化发展,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基础;后期应积极推进城乡关系的全面一体化,真正实现城乡的同质化。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激活市场、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政策、激活组织。这“五个激活”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换言之,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靠改革驱动,这是乡村振兴战略最重要的推进路径。
(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专题研讨
该分论坛部分专题主要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旨在扎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新时代的中流砥柱。
专家学者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角度阐明了各自的观点。学者任先国提出“大学以文化人的三重思考”,指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以文化人之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文化人之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文化人之血脉。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有品德、有知识、有责任的新时代的青年中流砥柱。
部分专家聚焦于思政课教学课堂,提出《资本论》教学与研究中的现实思考,指出加强《资本论》的教学与研究,是论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搞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关键之所在。《资本论》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趋势,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以及为实现这一历史使命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和所要创造的条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依据和理论来源的《资本论》,从经济上更深刻、更全面、更详细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从而使我们从理论上、实践上更加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教学工作。
部分专家学者结合百年妇女奋斗史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这一主题,指出百年妇女奋斗史是党史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强化家庭家教家风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为了更有效推动百年妇女奋斗史和高校思政课的融合发展,必须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实践导向,做到二者的真正融合。
(五)关于河南高校思政课结对共建经验的专题研讨
该分论坛部分以“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论坛暨结对共建经验交流”为主题。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民学、郑州经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郑发展、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孟东、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梁彩霞分别以“融合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提高思政课实效性”“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探索与思考”“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河南农业大学结对共建经验”“定标明向、筑基引航铸辉煌”为主题进行了汇报交流。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许昌陶瓷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书记院长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具体做法、实施成效、成功经验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杜志强作了总结讲话,提出未来结对共建的建议,希望结对共建经验交流会能够常态化召开,建立定期联络机制,并倡议建立“结对共建”资源库,将共建活动、学院亮点进行集中展示。
三、结语
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学术研讨会聚集了来自马克思理论学术研究界的专家学者,通过主旨报告和分组讨论等形式,交流了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的研究成果、经验和观点。与会者就马克思主义与“三农”问题的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文化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思路。本次学术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涉农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支持。
[责任编辑: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