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以河南省息县弯柳树村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党建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以及党建引领乡村文化的现实路径和现实意义。为此,应坚持党组织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从生态、产业、人才等多方面协同推进文化振兴,以期为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党建引领;文化振兴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对农村发展现状以及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充分考察,国家层面将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本文以河南省息县弯柳树村为例,重点探究党建对于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以及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路径和现实意义。通过“党建+文化”实现以党建引领文化发展,形成二者优势互补、协同推进的新型治理模式,为推进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一、坚持党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保障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推进的关键前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战略意图和全党的共同意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建设是走好乡村文化振兴道路的重要抓手,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是全方位发展农村文化的重要原则。
(一)坚持党建引领,统筹安排乡村文化工作
党不仅是理论上的指导核心,更是实践中的中坚力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党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和策略。这些举措都贯穿了一条清晰的主线,即加强党的建设来引领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在这一战略指导下,党的建设对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只有党的政策和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和落实,才能真正从实处促进乡村文化振兴。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许多曾经贫穷落后的乡村在党的带领下,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乡村振兴道路,焕发了勃勃生机,这一切都彰显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为全球其他国家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党中央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坚持党组织领导,将党的领导贯彻在乡村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统筹安排乡村文化工作,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一方面,选取适宜农民群众思想特点、教育水平的文化内容做宣传,最大程度地避免文化排异反应,减少村民思想误区和错误行为,实现党组织与群众思想统一。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民间通俗的文艺形式为乡村文化服务,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将戏剧、秧歌、说书等乡村传统艺术形式融入乡村文化建设。
息县弯柳树村党组织始终坚持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重视群众的思想工作。一方面,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文化纠正干部群众存在的错误思想。针对存在的不良风气、内生动力不足、贫困户“等靠要”开展思想教育,从思想层面进行引导,形成“扶贫先扶志”的思想氛围。另一方面,弯柳树村以乡村文化讲堂为根据地,定期举办关于传统文化、德孝文化的讲座,号召基层干部和群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调动村民向好向善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转变、重塑村民的思想。思想和行为两手抓,基层干部和村民两手抓,统筹乡村文化振兴大局。
(二)发挥带头作用,深化文化阐释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必由之路,是建设农业强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及和美乡村建设的题中之义。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支撑。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乡村文化是与时俱进发展着的文化,如何在党的带领下深化文化内涵、阐释好乡村文化,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点内容。
在党的带领下深化文化内涵、阐释好乡村文化,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在文化领域筑牢党的话语权和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不断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构筑新的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振兴无论是对于我国优秀农耕文明的传承,还是整个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有重大现实意义。只有真正做到坚持正确思想、正确道路,选取适合乡村发展的文化内容,在此基础上将乡村文化与乡村实际联系起来,深化文化阐释,继而发展新时代乡村文化,有效推动文化传承、文化发展,才能确保乡村文化振兴的顺利推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弯柳树村第一书记驻村后,十分重视增强村党组织成员的文化素养,对村庄的思想观念、风土人情等进行充分考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文化为切入口,在深刻阐释孝道的过程中改造和重塑群众思想。村党组织牵头联合成立村民歌舞团、义工团,开展各类讲座,让德孝文化走进农民家,影响改变农民精神风貌。
(三)保护文化遗产,赋予时代内涵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是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前提,是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
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是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刊发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阐述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性,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提高思想觉悟、精神境界、道德修养,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也可以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独特资源。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是党员干部的学习资源,同时也是广大群众提高思想觉悟的优质资源,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
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保护好、传承好、宣传好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逐渐健全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并结合当地历史文化背景因地制宜,才能激发乡村文化活力,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发展乡村文化。三代大讲堂作为弯柳树村重要的乡村文化遗产,是党组织宣传教育、传播思想、振兴文化的场所,也是村民群众长期发展中思想转变的见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充分结合物质力量。弯柳树村“德孝大讲堂”是提升乡村文化影响力的一个典范,也是一种先进的传承模式、教育典范,不但可以影响弯柳树村村民的思想,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境界,也可以为其他村庄的宣传教育模式提供新路径。这样的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反映乡村文化发展的历史,也是今后促进文化繁荣的重要物质力量。
二、在相互联系中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五大振兴”是一个不可分割、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全面”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词,要把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放到乡村振兴整体大局来观察,以马克思主义联系观为理论支撑,将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道路与生态、产业、人才联动起来研究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路径。
(一)推动生态振兴以营造乡村文化氛围
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文化繁荣的映射。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可以以马克思主义联系观为出发点来考察,通过联系的观点来考察生态振兴与文化振兴的内在联系,继而探索党建引领文化振兴的重要路径,即通过优化生态环境来营造适宜乡村文化发展的乡村环境,吸引更多文化资源投入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生态环境是农村的优势和宝贵财富,也是营造乡村文化良好氛围的助推剂。在党的政策指引下,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渐成型,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和减污降碳型的和美乡村建设在与时俱进地向前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适宜发展的大环境,有效促进了乡村文化振兴。弯柳树村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和文化繁荣双向互动。在党组织带领下,一方面通过宣传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绿色理念,制定生态文明公约,带动村民发起“清洁乡村”活动,号召村民实施垃圾分类,营造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氛围,做到深入改善生态环境。息县县委、县政府在弯柳树村建立起“资源分拣中心”,引导村民每天将生活垃圾定点放置,村里安排专人回收垃圾,号召村民实施垃圾分类,在门前摆放垃圾分类箱。另一方面,在绿色理念指引下形成的更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又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更优质的文化环境。弯柳树村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很多基层干部、企业人员、文化工作者参与弯柳树村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乡村新文化的生成和完善。
(二)推动产业振兴助力宣传优秀乡村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是灵魂》一文中说:“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产业振兴是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文化助力产业,文化依托产业,乡村文化同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反映农业生产的过程,并反过来服务于农业生产,两者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可以把推动产业振兴作为党建引领文化振兴的现实路径。
在党组织带领下,弯柳树村从本地资源禀赋出发,一方面,以绿色循环发展为指导思想,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逐渐形成绿色安全、优质高效与可持续的乡村产业体系,并且在现代乡村产业政策的助推下对部分传统要素进行更新,以酵素代替化肥种植新型“碳氢”大米、“酵素”大米,农业绿色化程度大大提高。以绿色、天然、无害为产品文化宣传点,通过互联网售卖村里生产的产品。另一方面,特色产业的形成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无论是特色产业的产品概念还是宣传内容,都是对弯柳树村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弯柳树村生产的产品不仅仅是村庄文化的凝结,也是通过把村庄的文化底蕴融入产品,将村庄的优秀乡村文化宣传出去的成果。由此可见,推进产业振兴对于党建引领文化振兴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推动人才振兴以激发乡村文化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完善符合文化领域特点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激励机制,营造识才、重才、爱才的良好政策环境,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无论是对于建设文化强国还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人才问题都是关键问题。建设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无疑是激发乡村文化振兴活力的关键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制定政策引导企业家、文化工作者、科普工作者、退休人员、文化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形成一股新的农村文化建设力量。”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在党的指引下,越来越多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政治觉悟的城市知识分子、学生、企业家投身农村建设,与广大“新农人”一起开展农村工作。以弯柳树村为例,一方面,乡村基层党组织切实发挥带动提升和桥梁纽带作用,完善乡贤和志愿者相关工作机制,做好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以远大的乡村发展前景和独特的乡村文化吸引更多有知识、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才回农村投身乡村振兴,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了新能量。另一方面,人才的回归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了新能量,激发了乡村文化的活力和创造力,弯柳树村的“德孝”之风是在党组织和许多人才共同努力下的新成果,人才振兴不仅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有效推动了乡村文化的发展。
三、持续推动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对策建议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五大振兴之一。在对弯柳树村的实地调查中发现,通过加强党建引领,联系乡村振兴的其他几个方面共同发力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党建引领文化振兴维护党的领导
加强党在各个领域的话语权与领导权,尤其是文化领域的话语权和领导权。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是建设乡村文化的重要保障,也是乡村文化振兴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迷失方向的重要保障。只有坚持党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领导,发挥好党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引领作用,才能保障乡村文化工作坚持正确方向、科学方针。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坚持在乡村文化领域维护好党的领导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乡村振兴取得的阶段性成就充分证明了党作为领导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推动乡村文化更加繁荣。
(二)坚持党建引领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将乡村文化振兴放置于乡村振兴整个大局观察,放置于与生态、产业、人才的相互关系中,以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视角来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道路,不仅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内涵,也能够促进乡村文化振兴长久发展,继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发展乡村文化,要深刻把握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生态、乡村产业、乡村人才的内在联系,清楚乡村文化的前进方向与当代价值,坚定乡村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动态发展着的、不断向前推进着的,坚持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各个方面协同推进,才能将乡村振兴推向一个又一个新高度。
(三)坚持党建引领文化振兴回应时代需求
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不断中国化、实践化、本土化的过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将乡村文化重塑作为重要任务。在农民运动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许多关于乡村文化的新观点,乡村文化逐渐转为正面形象,中国共产党将农民作为乡村文化伟大的创造主体。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乡村文化自信的重要推手。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乡村整体文化观念发生巨大转变,克服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对中国乡村文化的不自信,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在国内国际大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文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保证文化的正确方向,回应时代需求,更好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参考文献:
[1]张铮,何琪.从脱贫到振兴:党建引领乡村治贫长效机制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21(11):37-42.
[2]豆书龙,刘欢颜,胡卫卫,等.新时代党建与乡村振兴有效互动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6):19-27.
[3]杨骞,祝辰辉.乡村振兴的中国道路:特征、历程与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2024(2):4-17.
[4]郭凤明,迟晓蕾.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以通辽市蒙古族民众中华文化认同为研究视角[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2):99-102.
[5]马华,石文杰.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3(2):90-98.
[6]努力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路径[J].红旗文稿,2024(3):40-43.
[7]张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更好传承历史文脉[J].红旗文稿,2024(8):38-41.
[8]李军,张晏齐.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乡村振兴文化基础的历史渊源与现实价值[J].中国农村观察,2024(3):2-17.
[9]孙智君,白倩.乡村产业振兴的中国道路:理论探索与政策实践[J].学习与实践,2024(6):107-116.
[10]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11]张森.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质与推进思路[J].人民论坛,2023(17):104-109.
[12]赵泽仙,张道鹏.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思考: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J].老区建设,2021(2):3-10.
[13]赵秀玲.乡村文化振兴的历史演进与创新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38-48.
[责任编辑:李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