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关键词

资讯中心

驻村第一书记
鹿  林,张雨蒙
(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的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激活和增强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唤醒村民对生态美的追求,是破解我国乡村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难题的“金钥匙”。河南省息县弯柳树村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的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在不同时间节点,科学解答了如何促进村民环保意识萌芽、进而如何使之巩固和升华等实质问题,为乡村生态治理探索成功经验。研究驻村第一书记助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驻村第一书记;榜样作用;环保意识
  实践证明,驻村第一书记制度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是迈向幸福生活的重要一步,我们要继续抓好乡村振兴。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被视为“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是制约我国农村实现长效发展的关键问题。精神脱贫、彻底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自觉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充分激活和提高广大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是新时代我国乡村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驻村第一书记引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进步,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是也必须认识到,当前部分农村地区环境污染、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困扰着我国乡村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驻村第一书记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正确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的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唤醒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破解我国乡村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难题的“金钥匙”。
  (一)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
  理性的自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内在动力,但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事实上,不同地区或群体的文明进步始终离不开榜样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相比于课本或新闻报道中的榜样,身边的榜样因其具有更强的现实性、可接近性,更容易形成情感共鸣,往往更能震撼人心。正如列宁在《论我们报纸的性质》一文中指出的,用现实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生动具体的事例和典型来教育群众,而这正是报刊在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驻村第一书记作为乡村振兴建设的推动者和实践者,能够深入乡村一线,贴近村民的实际生活,无疑是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榜样作用的最佳人选。这体现在,党和国家在挑选第一书记时会严把第一书记人选的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和廉洁关,确保其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高的政治素养。相比于当地的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通常具备更高的思想觉悟、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更好地解读党的政策,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各项活动,确保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在乡村得到有效实施,并注重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除此之外,驻村第一书记通常具备较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他们怀揣着发展农业农村事业的热情,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解决群众困难,激发广大群众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和动力。更为重要的是,驻村第一书记通常来自上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有企业,他们有多方面的历练,具备开放的思维和前瞻性的眼光,能够跳出传统思维框架,把握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整体趋势,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农村的发展问题,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培育乡村新业态,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破解乡村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难题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发展逐步进入转型阶段,人们的生产、生活模式更加多元化。与此同时,乡村的生态环境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一些企业随意排放废弃物和废气、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不当、滥用农药化肥危害土壤等。为破解这些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随着我国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稳步推进,农村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此外,治理已取得初步成效的乡村,其生态文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重大问题。总体来说,不少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内生动力不足,仍处于“政府主动、企业被动、公众不动”的状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
  农村是村民生产生活的场所,村民是农村的生活主体。长远来看,其生态环境治理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是外因,其内因还是在于村民自身生态环保意识的提升,在于村民能否把科学的生态理念指导转化为实际行动。事实上,基层干部如何做好示范引领,鼓励广大农民自觉参与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将党的思想、理论、政策决策转化为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精神和物质力量,至关重要。马克思说,一旦农民积极投身革命,无产阶级就会形成一种合唱,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此时,驻村第一书记的榜样作用就凸显出来。驻村第一书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通过示范带动和榜样引领,培养村民的环保意识;再通过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使村民的环保意识进一步升华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将为破解我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难题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二、弯柳树村第一书记的生动实践分析
  弯柳树村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息县路口乡南5公里处,全村耕地面积有3 500亩(233公顷),总人口约为2 100人,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2012年10月,国家统计局有关单位向弯柳树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2015年,弯柳树村146个贫困户实现整体脱贫;2019年,弯柳树村被列入“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单;之后又被命名为“信阳市美丽乡村”“信阳市生态村”,从一个省级贫困村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乡村治理示范村,实现了华丽转身。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弯柳树村实现转变的关键在于村民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这与当地驻村第一书记发挥的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密不可分。这种榜样示范引领作用蕴含着乡村生态治理的新思路和新途径,事实上遵循着从如何让村民萌生生态环保意识,到使村民坚定环保意识,最后推动村民生态环保意识升华的逻辑。
  (一)初入基层:以实际行动引领村民萌生环保意识
  观念对行动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但科学的、先进的文明观念一般不会自然而然萌生,往往是在先进人物的引导之下逐渐学习和领悟的。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大量年轻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老年人由于身体条件、生活习惯等原因,往往选择留在农村。这类群体因受教育水平和经济条件的限制,环保意识普遍较为淡薄,而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习惯和观念却根深蒂固。因此,对于驻村第一书记来说,改变这一现状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必须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唤起群众的环保意识,这是展开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2012年10月,驻村第一书记到弯柳树村开展工作,当时的弯柳树村既无产业,也没有集体收入,垃圾围村,坑塘恶臭。驻村第一书记的到来,打破了当地原有以村干部为核心的基层治理格局,大部分村民对这样的“空降干部”存在怀疑和排斥心理。面临多方困难和挑战,驻村第一书记首先选择入住当地典型贫困户家中,亲自带领入住农户的孙女拾捡垃圾,带头践行环保理念和生活方式。最初,村民不仅不能理解,还说风凉话,认为这样是搞形式主义,根本不可能改变村庄面貌。然而,第一书记不气馁,日复一日坚持进行河道清理、捡拾垃圾的工作,使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变化,村民内心受到很大震动,激发起道德自觉,生态环保意识开始萌芽生长。驻村第一书记趁热打铁,倡导村里成立了义工团,义工团成员自发、有组织地在村里打扫卫生、清理垃圾,弯柳树村由脏乱差到干净美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第一书记以此为抓手,进一步夯实了弯柳树村生态环保的制度化建设。
  (二)深入了解:以文化扶心扶智引领坚定村民生态环保意识
  人的激情往往具有时效性,它可能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逐渐减弱或消失,如何巩固和坚定科学的观念,从而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则更为重要。如果仅靠少数义工团成员,广大村民的环保意识很难得到普遍巩固和坚定,特别是贫困户“等、靠、要、懒”的思想不改变,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就无法进一步开展。与此同时,一些农村地区在发展经济时,常常忽略村民的精神生活,乡村办红白喜事往往互相攀比,其他一些恶习陋俗也有死灰复燃的苗头,冲击着村民已经萌芽的环保意识。因此,驻村第一书记在培养村民的环保意识初期,就必须通过全方位的扶心扶智引领巩固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弯柳树村的环境虽然得到了初步治理,但当地村民打麻将风气盛行,邻里纠纷也时有发生。更令人担忧的是,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毫无生机可言。驻村第一书记意识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的是思想贫困,扶贫重在扶心。2013年,驻村第一书记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开办了息县第一个村级道德讲堂。从2015年开始,每年定期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好村民”“十大孝子”等评选活动,将质朴、勤劳、孝顺等传统美德以潜移默化的方式灌输给村民。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倡导和村“两委”的组织下,全体村民还参与制定了《村民村规》《生态文明公约》制度,建立了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组织。这些村规、公约、组织不仅使村民确立起了秩序意识,还进一步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养,促使乡村生态文明治理更加规范有序。驻村第一书记不知疲倦的辛苦付出收到了越来越多的成效,实现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从“输血”式向“造血”式的成功转变。
  (三)全面融入:以产业引领促使村民环保意识升华
  产业发展是乡村治理的基石。乡村产业的发展为村民环保意识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实践平台,村民环保意识的提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绿色动力,而产业的绿色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三者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因此,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驻村第一书记要清楚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将其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弯柳树村作为平原村庄,既没有山水风光,也缺少资源、产业,但弯柳树村因在文化扶心建设方面的突出成就,吸引了很多人慕名前来参观学习。驻村第一书记抓住机会为当地拉来许多企业投资。2016年,息县远古生态农业科技公司在弯柳树村成立,全面投入生态有机粮食和稻米生产,给弯柳树村开创了有机生态循环农业的新天地。2018年,引进企业投资建立农业生态园,开创了观光旅游农业。至今,弯柳树村已有9家企业到村投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敞。更值得欣慰的是,当地义工团成员也由原先的7人发展到了现在的30多人,越来越多村民的环保意识逐渐实现了升华。这体现在,一方面,村民更加自觉地打扫庭院、道路,几乎家家户户在房前屋后种植各种蔬菜花卉,整个村庄看起来犹如花园;另一方面,整个村庄的建筑与村外农田、道路、沟渠以及蓝天、白云形成了浑然天成的美丽画卷。稻田里散发出来的清香,使人体验到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之美。暑期调研期间,我们看到,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三五成群的村民最喜欢到村外田间道路上休憩、散步、纳凉,享受着美好环境带来的幸福生活。慕名前来观光体验的游客也无不为弯柳树村这种天人合一的审美体验所震撼。
  《论语•子路篇》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驻村第一书记驻村12年来,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榜样力量、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有效地提升了村民的精气神和内生动力,激发起村民内心对生态美的向往和追求,并通过产业振兴,将村民的环保意识升华为对美好生活的自觉追求。在这个过程中,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从被动的规范、外在的约束变为内心的信仰,这不仅是生命健康的基础和保障,更是美好生活的根本内容和体现。
  三、建立健全驻村第一书记助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建设乡村生态文明,实现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维度,贯穿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全过程。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总结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驻村第一书记助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乡村振兴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息县弯柳树村的生动实践表明,驻村第一书记要想更好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引领作用,长期助推生态文明建设,要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
  (一)振兴乡村经济,为村民环保意识升华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管子•牧民》中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百姓丰衣足食,才能顾及礼仪,重视荣誉,知道耻辱。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精神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繁荣与稳定。从现实意义上来看,如果一个人家庭比较贫穷,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得到保证,他势必为首先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而努力奋斗。相反,一个人一旦有了物质上的保障,就会讲究生活的质量和品位,追求精神上的愉悦。正如纪伯伦在《沙与沫》中所说的那样:连那最高超的心灵,也逃不出物质的需要。可见,实现乡村振兴,特别是提升村民的精神文化素质和伦理道德观念,都离不开坚定的物质基础。
  生态环境建设同样离不开经济发展。因此,驻村干部在引领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深刻领会物质经济对人类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发挥带头引领作用,推动农村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各方资源的有效利用,着力推动农民就业创业,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为群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驻村第一书记要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的政策,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让人民群众意识到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形成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否则就会出现这种情况——走传统的经济发展道路,环境的承载力将不堪重负,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会适得其反。(二)建章立制,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制度保障
  制度是系统化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能够规范和约束个人和集体的行为,使人们的行为具有可预测性和稳定性,降低由无序造成的不必要内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度是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保障。同时,制度的核心是价值观,它不仅能够规范人的行为,而且能够塑造并规范着人的心灵,引导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科学的行为模式,而科学的制度,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建立健全村庄内部生态环境治理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在生态文明治理过程中,为村民提供科学的、统一的行为准则与指导,促进乡村生态治理的规范化发展。因此,要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及村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首先,要针对当地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明确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权利义务等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环保制度。其次,针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奖惩机制,比如对积极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村民给予物质奖励,如现金、实物等;对生态环境治理先进个人、先进集体授予荣誉称号,在村庄内进行表彰;而对破坏生态环境、违反生态环境治理规定的村民进行批评教育,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处以罚款等。最后,要建立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机制,通过设立专门的环保监督小组,对当地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确保环保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提出:“我今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包。”文化覆盖面广,无所不在,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所在,更是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基石。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既富有时代意义又深具文化底蕴的举措,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与归属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驻村第一书记在深入引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依托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深入挖掘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如民间艺术、村庄历史、民间节庆等。首先,通过组织各种文化活动节、展览、表演等形式,增强村民对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他们在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村容村貌等方面形成共识。其次,通过各种方式宣传乡村的美丽风光和特色文化,提高乡村的知名度,既增强村民文化自信,又吸引各界人士和投资商前来参观学习、投资,以此为契机带动农民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最后,以文兴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例如依托乡村特色文化,赋予农产品文化内涵,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乡村品牌,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云南省沧源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J].中国民族,2021(8):12.
  [2]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节选)[J].湘潮,2021(7):23.
  [3]张雅娟.列宁论“榜样的力量”[J].新闻界,2015(7):33-34.
  [4]胡璐,郁琼源,田金文,等.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答卷: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综述[J].平安校园,2023(7):28-31.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59.
  [6]郑旺盛.大村小道[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20:58.
  [7]纪伯伦.沙与沫[M].伊宏,伊静,伊洁,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4:23.
  [8]李桂花,杨雪.乡村振兴进程中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探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1):120-127.
  [9]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继续沿着党和人民开辟的正确道路前进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旗帜,2019(10):5-6.
  [10]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上海支部生活,2011(7):4-13.
  [1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
  [12]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4(1):6.
  [责任编辑:樊霞]